不如骑白鹿,东游入蓬岛:王阳明诗歌与道教道家

(二)不如骑白鹿,东游入蓬岛:王阳明诗歌与道教道家

王阳明因为先祖遗风及年轻时就染上肺病等,而一生与道教道家结下了不解之缘。据年谱记载:王阳明17岁那年结婚之日,“偶闲行入铁柱宫,遇道士趺坐一榻,即而叩之,因闻养生之说,遂相与对坐忘归。诸公遣人追之,次早始还”[9];27岁那年,“偶闻道士谈养生,遂有遗世入山之意”[10];30岁那年初上九华山,“是时道者蔡蓬头善谈仙,待以客礼请问。蔡曰:‘尚未。’有顷,屏左右,引至后亭,再拜请问。蔡曰:‘尚未。’问至再三,蔡曰:‘汝后堂后亭礼虽隆,终不忘官相。’一笑而别”[11];31岁那年,“是年先生渐悟仙、释二氏之非……筑室阳明洞中,行导引术。久之,遂先知。一日坐洞中,友人王思舆等四人来访,方出五云山,先生即命仆迎之,且历语其来迹。仆遇诸途,与语良合。众惊异,以为得道。久之悟曰:‘此簸弄精神,非道也’”[12];而静坐等道教修行则帮助王阳明渡过了一次次的人生磨难,对其“龙场悟道”也发挥了作用:“时瑾憾未已,自计得失荣辱皆能超脱,惟生死一念尚觉未化,乃为石墩自誓曰:‘吾惟俟命而已!’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久之,胸中洒洒。而从者皆病,自析薪取水作糜饲之;又恐其怀抑郁,则与歌诗;又不悦,复调越曲,杂以诙笑,始能忘其为疾病夷狄患难也。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不觉呼跃,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13]可见王阳明不仅热衷于道教理论的探讨,而且还付诸实践,道教道家对王阳明身心的影响不可估量。

在王阳明诗歌中固有对道教仙境的迷恋,但更多流溢的是诗人对洒脱自在的道家情怀的向往。九华山是佛道圣地,王阳明曾两次流连忘返,诗兴盎然。王阳明31岁初游九华山,《九华山赋》可作为其好仙觅道的代表作:“扣云门而望天柱,列仙舞于晴昊。俨双椒之辟门,真人驾阳云而独跷。翠盖平临乎石照,绮霞掩映乎天姥。二神升于翠微,九子邻于积稻……抟鹏翼于北溟,钓三石之巨鳌。道昆仑而息驾,听王母之云璈。呼浮丘于子晋,招句曲之三茅。长遨游于碧落,共太虚而逍遥。乱曰:蓬壶之藐藐兮,列仙之所逃兮;九华之矫矫兮,吾将于此巢兮。”[14]对仙道的追慕之情溢于言表,非道教中人难以写出如此上乘的道教大赋。写于此游的仙道诗佳作还有:“灵峭九万丈,参差生晓寒。仙人招我去,挥手青云端。”[15](《归越诗三十五首·列仙峰》)“仙骨自怜何日化,尘缘翻觉此生浮。夜深忽起蓬莱兴,飞上青天十二楼。”[16](《化城寺六首·其二》)大概两年后,王阳明担任山东乡试主考而有机会登泰山时,泰山的雄奇磅礴再次激发了诗人对仙道的思慕之情:“藐矣鹤山仙,秦皇岂堪求?金砂费日月,颓颜竟难留。吾意在庞古,冷然驭凉飕。相期广成子,太虚显遨游。枯槁向岩谷,黄绮不足俦。”[17](《登泰山五首·其二》)“尘网苦羁縻,富贵真露草。不如骑白鹿,东游入蓬岛……掷我《玉虚篇》,读之殊未了。傍有长眉翁,一一能指道。从此炼金砂,人间迹如扫。”[18](《登泰山五首·其四》)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三不朽”大儒,但实际上,在王阳明一生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深处,又一直充满着“进”与“退”“仕”与“隐”“入世”与“出世”抑或“内圣”与“外王”的矛盾与困惑。如果说“三不朽”是王阳明形象的正面,那么其一生未曾淡薄的道家隐逸情结则是王阳明的一个鲜明的侧影,也是其人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所以“仕”与“隐”“入世”与“出世”的交织,构成了王阳明立体的、丰富的、真实的、辩证的人生,因而甚至可以说是他的道家情怀成就了其“三不朽”的伟业。王阳明一直到50岁之后才有一段将近6年时间的归隐,所以在真正归隐之前的二三十年岁月中只能一次次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归隐之志,在诗歌中想象自己的归隐之境,而痴心不改,频频抒怀:“缅怀岩中隐,磴道穷扳缘……鹅湖有前约,鹿洞多遗篇。寄子春鸿书,待我秋江船。”[19](《赴谪诗·答汪抑之三首》)“每逢山水地,便有卜居心。”[20](《京师诗二十四首·寄隐岩》)“顿息尘寰念,清溪踏月还。”[21](《京师诗二十四首·香山次韵》)“野性从来山水癖,直躬更觉世途难。卜居断拟如周叔,高卧无劳比谢安。”[22](《归越诗五首·四明观白水二首》)“人生贵自得,外慕非所臧。颜子岂忘世?仲尼固遑遑。已矣复何事,吾道归沧浪。”[23](《滁州诗·梧桐江用韵》)“林间尽日扫花眠,只是官闲愧俸钱。门径不妨春草合,齐居长对晚山妍。每疑方朔非真隐,始信扬雄误《太玄》。混世亦能随地得,野情终是爱邱园。”[24](《滁州诗·林间睡起》)“千载商山隐,悠然获我思。”[25](《江西诗·除夕伍汝真用待隐园韵即席次答五首其三》)“从来野兴只山林,翠壁丹梯处处寻。一自浮名萦世网,遂令真诀负初心。”“最羡渔翁闲事业,一竿明月一蓑烟。”[26](《江西诗·即事漫述四首》)“若待完名始归隐,桃花笑杀武陵人。”[27](《江西诗·舟中至日》)“嘉园名待隐,专待主人归。此日真归隐,名园竟不违。岩花如共语,山石故相依。朝市都忘却,无劳更掩扉。”[28](《江西诗·杨邃庵待隐园次韵五首其一》)阳明洞是王阳明修身、养性乃至讲学的重要场所,已然成了其精神的归宿和寄托,王阳明在诗中多次提及,念念不忘:“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29](《狱中诗·读易》)“何年稳闭阳明洞,榾柮山炉煮石羹。”[30](《滁州诗·送守中至龙盘山中》)“匡时已无术,希圣徒有慕。倘入阳明峰,为寻旧栖处。”[31](《京师诗二十四首·送蔡希颜三首》)“何年归去阳明洞,独棹扁舟鉴里行?”[32](《南都诗·书扇面寄馆宾》)在王阳明诗集中,这样表达归隐的诗句比比皆是。尽管王阳明事功越来越显赫,但其归隐之心一直未改,反而越来越强烈,而成为王阳明生命的暗流与本色。

《居越诗三十四首》中洋溢着王阳明终于归隐后的兴奋与自在:“百战归来白发新,青山从此作闲人。峰攒尚忆冲蛮阵,云起犹疑见虏尘。岛屿微茫沧海暮,桃花烂漫武陵春。而今始信还丹诀,却笑当年识未真。”[33](《归兴二首·其一》)“归去休来归去休,千貂不换一羊裘。青山待我长为主,白发从他自满头。种果移花新事业,茂林修竹旧风流。多情最爱沧州伴,日日相呼理钓舟。”[34](《归兴二首·其二》)“清溪月出时寻寺,归棹城隅夜款门。可笑中郎无好兴,独留松院坐黄昏。”[35](《观从吾登炉峰绝顶戏赠》)“物情到底能容懒,世事从前顿觉非。自拟春光还自领,好谁歌咏月中归。”[36](《山中漫兴》)从这些诗句当中我们可以体验到王阳明隐逸生活的无限趣味与美妙境界,故乡的田园、山水、林泉、朋友,一草一木,此中的真意,无不是道,而与诗人的心相契。

王阳明一生中还有一段两年多的准隐逸生活,就是王阳明自嘲为“吏隐”的贬谪龙场时期,虽是逼迫在偏僻荒凉之地艰难“归隐”,但王阳明还是很快找到了隐逸的感觉:“投荒万里入炎州,却喜官卑得自由。心在夷居何有陋?身虽吏隐未忘忧。春山卉服时相问,雪寨蓝与每独游。拟把犁锄从许子,谩将弦诵止言游。”[37](《居夷诗·龙冈漫兴五首其一》)“卧龙一去忘消息,千古龙冈漫有名。草屋何人方管乐,桑间无耳听咸英。江沙漠漠遗云鸟,草木萧萧动甲兵。好共鹿门庞处士,相期采药入青冥。”[38](《居夷诗·龙冈漫兴五首其四》)正因为有了这样超脱的心态,才有了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可能,隐逸之心使诗人的生命得到了升华与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