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普及还是恶搞、忽悠

(二)通俗、普及还是恶搞、忽悠

有趣的是,如果细心分析一下,会发现双方争论的重点并不一致,从而让人一头雾水。正方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底蕴非常深厚的富矿,在21世纪的当今中国,在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物质挑战和精神困惑的当今世界,开掘中国传统文化这座富矿,让其发挥出特有的启迪心智、砥砺精神的力量,既非常必要,又迫在眉睫……广大民众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现实需求,尤其在物质虽然丰饶充沛而精神却相对贫乏迷惑的当下,人们更加渴求及时雨露对心田的滋润。”[7]所以他们强调,于丹开讲《论语》《庄子》是及时雨,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必然的,因为当今社会、百姓都非常需要喝这样的“心灵鸡汤”。正方这样的表述无疑是正确的,于丹通俗生动地讲解孔子、庄子,拉近了艰深晦涩的经典与大众的距离,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当代社会重又生根发芽,当然是功德无量的事,这也是正方冲天底气的根本所在。至于于丹讲座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和不足,那是次要的问题,无伤大雅,正如中华书局副总编顾青所说:“搞学术研究和向普通老百姓传播经典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如果要给于丹贴个标签,应该是‘传统文化的传播者’。”[8]于丹自己也解释说:“如果在大学讲坛上我这样讲,那我是渎职的,是对专业的学生不负责任。但是如果在电视上以一个大学讲堂上的严谨,讲求考据的话,也是对大众的不负责任。因为上电视必须考虑观众,15岁以上的中学生要听得懂,还要喜欢听。”[9]

反方的观点主要是,不是反对传统文化的普及,更不是反对经典的通俗化,相反,作为国学的研究者、传承者,他们更知道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这一点上的自觉性他们应当高于正方,那么他们又为什么竭力地“反于”呢?至此,答案应该很清楚了,他们不是反对传统文化的通俗化普及,而是反对于丹那样的普及方式。他们觉得,于丹那样讲解孔子、庄子,不是通俗化,而是庸俗化,是恶搞,所以也不是普及,而是在忽悠大众。他们觉得,《百家讲坛》可以直接“煲”于丹版的“心灵鸡汤”什么的,但不应该硬扯上孔子、庄子,因为只要真正读过《论语》《庄子》的,都一眼能看出,于丹所讲的什么快乐呀、境界呀之类的跟孔子、庄子的核心思想精神内涵相距太远,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所以在他们的眼里,于丹的讲座简直是开口即错,破绽百出,对经典的恶搞、亵渎简直到了无以复加、无法容忍的地步,于是愤怒无比的“迂”博士们发出了难得的吼声,他们觉得不能让于丹再继续这样忽悠大众了。可是一般的观众、读者由于对《论语》《庄子》知之甚少,就是中学里学的那几篇,所以他们听于丹文采飞扬的讲解,一会儿警句,一会儿小故事,觉得于丹太有才了,讲得太好了,讲到他们心里去了,挺有收获的,所以对“迂”博士们的举动就感到不解了,而且“扁”于丹也就是“扁”他们,于是很自然地回一句:“眼红了?!有本事你去讲讲看!”其实,“扁鱼”们是无意跟大众作对的,他们的意思是于丹“煲心灵鸡汤”未尝不可,只是不应该煞有其事地拿《论语》《庄子》说事儿,于丹这样做就是恶搞经典、忽悠大众。所以事实上“扁鱼”们也是在替“鱼丸”们说话,只是“鱼丸”们是绝对不会相信的。

所以,整个事件看起来像是个误会,如果不是于丹挂羊头卖狗肉,明明是在煲中国版的“心灵鸡汤”,可偏偏又郑重其事地说是什么《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嘛。事实上问题却远不是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