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排泄系统
六、排泄系统
人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产生不能再利用甚至是有毒的废物,同时在摄取食物时将过多的水、盐以及一些有毒物质摄入体内,这些物质必须不断排出体外。排出最终代谢物及多余水分和进入人体内的各种异物的过程称为排泄,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肾脏形成尿的方式完成。排泄系统在排出尿的同时还具有调节体内水盐代谢和酸碱平衡、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
◎排泄系统的结构
女性的排泄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以及尿道。
肾脏为成对的扁豆状器官,位于腹膜后脊柱两旁浅窝中。长10~12厘米、宽5~6厘米、厚3~4厘米、重120~150克。肾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红褐色,可分为内、外侧两缘,前、后两面和上、下两端。肾的外侧缘隆凸,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是肾盂、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的门户。这些出入肾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合称肾蒂。由肾门凹向肾内,有一个较大的腔,称肾窦。肾窦由肾实质围成,窦内含有肾动脉、肾静脉、淋巴管、肾小盏、肾大盏、肾盂和脂肪组织等。
输尿管位于腹膜后,为一个肌肉黏膜所组成的管状结构,上起自肾盂,下终止于膀胱三角。女性输尿管一般长为25~28厘米。输尿管分为上、中、下三段,也可称为腹段、盆段、膀胱段。
膀胱位于小骨盆的前部,是一个气球状肌肉袋,是尿液贮存的场所,通常在膀胱丰满时产生排尿冲动。
女性尿道长3.0~4.5厘米,起自尿道内口,开口于阴道外口的前方。女性尿道的特点是短直而宽,后方邻近肛门,因而易患尿路逆行感染。
◎排泄系统的功能
人体内所有活动所产生的废物都由血液运往肾脏,然后由肾脏滤出,产生尿液最后排出体外,同时排泄系统还具有维持体内水盐平衡的功能。
◎排泄系统的护理
1.肾炎
根据最初发病原因可分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与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按照时间来划分,则分为急性肾炎与慢性肾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是原发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是继发性肾炎。
肾炎的护理方法一般包括:
⑴当发生水肿时,如果症状较轻,则卧床休息、限制盐分摄入即可;如果严重,应间断用药治疗。
⑵如果发生感染,应马上进行抗感染治疗。
⑶如果合并高血压和心力衰竭,应立即用降血压药物,解除尿潴留。
⑷在饮食上要注意低盐,多补充蛋白质,食用蛋类和瘦肉等。
2.蛋白尿
蛋白尿是慢性肾病的典型症状,蛋白尿的形成与肾小球的屏障功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健康人尿中小分子蛋白质的含量很少。当肾小球滤过膜和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出现障碍时,尿中蛋白质含量就会增加,称蛋白尿。
蛋白尿的护理方法一般包括:
⑴当人经过剧烈运动、发热、精神紧张等均可以出现假性蛋白尿的现象,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也不必引起恐慌,注意休息即可恢复。
⑵因为发生蛋白尿后,身体里会流失大量的蛋白质,所以建议患者多补充高蛋白的食物。
⑶出现蛋白尿一段时间后,如果不能自行恢复,应马上去医院就医,以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3.糖尿病性膀胱病
糖尿病性膀胱病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临床分3种类型:膀胱逼尿肌无力引起尿潴留,表现为下腹膨胀、有尿排不出;膀胱括约肌失控引起尿失禁,表现为尿急、尿频、小便淋漓不尽;膀胱逼尿肌与括约肌不协调引起的排尿障碍,主要表现为排尿时间延长,排尿与中断交替出现。
糖尿病性膀胱病的护理方法一般包括:
⑴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糖尿病性膀胱病并非不治之症,只要坚持不懈、积极配合治疗,就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⑵控制饮食,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食用低糖并富含纤维素的粗粮。还要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以防止感染。这样才能维持血糖的稳定。
⑶服用某些改善自主神经功能的药物,这样能补充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肌醇含量,促进细胞代谢活性,改善自主神经功能,使糖尿病性膀胱病逆转。
4.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是由真菌、原虫、病毒直接侵袭所引起的。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上尿路感染指的是肾盂肾炎,下尿路感染包括尿道炎和膀胱炎。肾盂肾炎又分为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尿路感染可出现排尿异常、腰痛、乏力、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它可通过上行感染、血行感染、淋巴道感染和直接感染四种途径感染。
尿路感染的护理方法一般包括:
⑴保持良好的心情,好多患者在发生尿频、尿急等症状时,出现害羞情绪,这样便会导致神经更加紧张,会加重病情。所以要适当放松,这样才有利于症状的缓解。
⑵注意卫生,最好在每次如厕后清洗阴部,因为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细菌。要经常换内衣,避免细菌的滋生,新买来的衣服一定要经过清洗消毒再穿。
⑶维持水电解质的平衡,病人应多喝水,这样既能保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又能快速地排除体内毒素。保证每日尿量在2000毫升以上,喝水少的病人应给予输液刺激。
⑷部分尿路感染病人可配合服用现代中药治疗,如银花泌炎灵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