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
一、糖尿病
糖尿病被称为现代文明病,是一种无法保持一定血糖值的疾病,它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四十岁以上的人群中,每10人中就会有一人患有糖尿病,而且每年都有增加的趋势。相当一部分患者的症状并不明显,因而身患糖尿病却浑然不知,直到体检或其他疾病就诊时才被发现,而耽误了治疗时间。
◎病因
1.免疫因素:患者自身免疫抗体有问题,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第六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这就会造成家族性遗传。如果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子代更易患有此病。
3.病毒感染:一般糖尿病患者发病前的一段时间内被病毒感染,如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都可能诱发糖尿病。
4.身体因素:肥胖是引起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糖尿病。年龄也是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在55岁以后发病。现代的生活方式也是引发糖尿病的一个因素,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
5.激素异常:妊娠时胎盘会产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此引发糖尿病。妊娠第24~28周是这些激素的高峰时期,也是妊娠型糖尿病的常发时间。
◎症状
不同类型、不同病期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有轻重不同的症状,轻者可以毫无感觉,重者可以影响生活,可以是典型的症状,也可以是非典型似乎很难与糖尿病联系在一起的症状。典型的症状是多尿、多饮、多食与体重减轻(三多一少),按发生机制讲是应按这个顺序发生,但也可以仅仅突出某一个症状。
1.典型症状是疲乏、倦怠,尿量增多,口渴,饮水量增加,易饥饿,饭量增加,但是体重减轻。简言之为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即“三多一少”。
2.起病时无症状者多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往往是在健康检查时发现血糖较高,高血糖是从何时开始的却难以确定。
3.时常因糖尿病出现并发症症状,经检查才发现患有糖尿病。例如,糖尿病可引起眼睛各个部位的并发症,以至出现视力减退、黑朦、失明等。因贫血、浮肿就诊于内科的病人,经检查发现为糖尿病性肾病,才开始治疗糖尿病。女性病人常因外阴搔痒求治于妇科,经检查发现糖尿病,其外阴搔痒是尿糖较多所致。病人因恶心、呕吐、腹痛、嗜睡乃至昏迷到急诊室,可能是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约有半数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起病时,表现为酮症酸中毒。糖尿病影响免疫功能,以致抵抗力降低,容易出现皮肤疥肿,呼吸、泌尿胆道系统的各种炎症,且治疗困难。
4.性功能障碍。糖尿病引起血管、神经系统病变以及心理障碍等引发男性阳痿,女性性冷漠、月经失调等性功能障碍。
5.在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应激状态下,可出现暂时性高血糖,不一定都有糖尿病,定期复查血糖可以判定是否患有糖尿病。不是糖尿病,则高血糖不会持续存在。
6.皮肤感觉异常。感觉神经障碍引起四肢末梢部位皮肤感觉异常,如蚁走感、麻木、针刺感、瘙痒,尤其女性外阴瘙痒可为首发症状。
◎治疗
1.心理治疗:讳疾忌医是糖尿病患者最大的心理障碍,一旦患病应马上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妄自揣度也是一个心理弊病,不要有一点症状就觉得自己无药可救了,其实只要及时治疗,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
2.饮食治疗:糖尿病患者最应该注意的就是饮食,每天都要注意糖的摄取,不能超量,也不能无糖,只要认真把握是不会有生命危险的。
3.运动治疗:糖尿病患者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还要加强锻炼,以此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4.药物治疗:患了糖尿病,在自身养护还不够的时候,就得考虑注射胰岛素,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
◎食疗
1.控制每日摄入总热量,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
2.平衡膳食,食物选择多样化,谷类是基础。
3.限制脂肪摄入量,减少食盐摄入。
4.适量选择优质蛋白质,高膳食纤维膳食。
5.减少或禁忌单糖及双糖食物。
6.坚持少量多餐、定时、定量、定餐。
9.多饮水,限制饮酒。
◎预防
1.多学点儿:多看看有关糖尿病的书籍、报刊、电视,多听听有关糖尿病的讲座和广播,增加自己对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糖尿病防治方法的了解。
2.少吃点儿:减少每天的热量摄取,特别是避免大吃大喝、肥甘厚味、吸烟、喝酒等。人进入更年期后,自身代谢率下降,如果和原来一样进食、运动,热量就会相对过剩,导致肥胖,继而引起糖尿病。
3.勤动点儿:增加自己的体力活动时间和运动量,保持体形的健美,避免肥胖的发生。
4.放松点儿:力求做到开朗、豁达、乐观、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劳累。
5.药服点儿:有引起糖尿病的其他因素时,如血压高、血脂异常、肥胖,用营养和运动疗法效果不佳时,及时用点降压药、调脂药甚至减肥药,使糖尿病的发生得以延迟甚至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