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肾盂肾炎

十六、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是由各种致病微生物直接侵袭,所引起的肾盂肾盏黏膜和肾小管肾间质感染引起的炎症。一般伴下泌尿道炎症,临床上不易严格区分。肾盂肾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肾盂肾炎是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

◎病因

1.由于女性尿道短,细菌容易侵入,平时不注意卫生而致感染。

2.女性尿道口有大肠杆菌存在,性交可能引起感染。

3.妊娠妇女雌激素分泌增多,输尿管张力降低,蠕动减弱,导致尿路不畅,尿液反流的发生率较高,因此会发生尿路感染,多数为肾盂肾炎。肾盂肾炎一般由膀胱炎上行感染所致,有30%~50%膀胱炎可上行引起肾盂肾炎。

4.尿路梗阻,如尿路结石、肿瘤、狭窄及神经源性膀胱等,致使尿流不畅,局部抗菌能力降低,有利于感染及压力增高,是肾盂肾炎的重要诱因。

5.肾实质病变,如肾小球肾炎、肾囊肿、肾肿瘤及慢性肾小管间质性疾病。可使肾脏局部抗菌能力减退,易并发肾盂肾炎。

6.全身性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长期低血钾、心力衰竭及许多慢性消耗性疾病易并发肾盂肾炎。有学者认为,除上行感染外,肾盂肾炎还可经血液和淋巴道及附近脏器直接感染,与免疫也有一定关系。

◎症状

1.急性肾盂肾炎的典型症状

⑴一般症状是高热,体温多在38℃~39℃之间,也可高达40℃。发热症状不一,但也有不发热的情况。

⑵患者有腰痛,多为钝痛或酸痛,程度不一,少数有腹部绞痛,沿输尿管向膀胱方向放射,体检时在上输尿管点或肋腰点有压痛,肾叩痛阳性。患者常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在上行感染时,可先于全身症状出现。儿童患者的泌尿系症状常不明显,起病时除高热等全身症状外,常有惊厥、抽搐发作。

⑶偶可见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症状。尿检为细菌性脓尿,尿中见有较多白细胞,并可出现颗粒管型或白细胞管型、尿定量培养,细菌数目可超过10万/毫升尿液。

2.慢性肾盂肾炎的症状

较急性期轻,有时可表现为无症状性尿。偶尔可有腰痛、贫血、消瘦、疲倦乏力、发烧、呕吐等,半数以上患者有急性肾盂肾炎既往史;X线诊断上可见肾形态异常,肾盏变钝圆,肾皮质部分有瘢痕性凹陷等。

◎治疗

1.西医治疗急性肾盂肾炎

抗菌药物可选磺胺类:磺胺甲基异戊唑1克,2次/日;磺胺异戊唑1克,4次/日,增效联磺2片,2次/日。氟喹酮类:氧氟沙星0.2克,2次/日;环丙沙星0.25克,2次/日。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0.08克~0.12克,2次/日,肌注或静滴。半合成青霉素:氨苄西林4~6克/日,肌注;羧苄西林1~2克,4次/日,肌注。头孢类:头孢唑啉0.5克,每8小时肌注1次。

对于慢性肾盂肾炎,应去除易感因素,多饮水。抗菌药物选用与急性期相似,但常需两类药物联合应用,疗程适当延长,复发者应换敏感药物。

2.中医药治疗

⑴湿热下注:小便频急,灼热刺痛,尿少色黄赤混浊,或者恶寒发热,舌红苔黄腻,脉数。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方药:大黄、黄柏、扁蓄、瞿麦、滑石、通草各10克,土茯苓、萆薜、车前草各15克。中成药:三金片、分清五淋丸。

⑵脾肾两虚:小便淋漓不净,时作时止,遇劳即发,腰酸神疲,舌淡脉细弱。或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红脉细数。治法:补气益肾。方药: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茯苓、杜仲各12克,熟地、菟丝子、金樱子、枸杞子各15克。

◎食疗

1.甘蔗500克,去皮绞汁,生藕500克,切碎绞汁。两者混合饮汁,每日1次。可利尿通淋,用于尿频尿急者。

2.马兰头500克,洗净切碎,加盐、味精、麻油拌匀后生食用。适用于湿热下注者。

3.鲜荠菜250克,生甘草10克,加水煮汤喝。适用于小便灼痛者。

4.大麦10克加水1大碗煎汁,加生姜汁少许及蜂蜜1匙和匀后食用。用于小便涩痛者。

5.银耳10克,用温水泡开,然后入锅,加水适量煮至烂熟,放入冰糖20克,待溶化,即可服用。用于久病虚损。

◎预防

1.加强锻炼,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

2.性生活后排尿,并按常用量内服一次抗菌药物,以预防与性生活有关的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

3.每天坚持多饮水,养成定时排尿的习惯;不要等到有尿意的时候再去排尿。

4.女性要注意阴部的清洁,尤其是在月经、妊娠和产褥期更应注意。平时要常换内衣,不要经常用护垫,不要经常用洗液。

5.积极寻找并去除炎性病灶,如女性的尿道旁腺炎、阴道炎及宫颈炎。

6.消除各种诱发因素,如糖尿病、尿路结石及尿路梗阻等。

7.尽量避免使用尿路器械,如必须留置导尿管,最初3天内服抗菌药物有预防作用,以后则无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