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肝脏疾病
三、肝脏疾病
肝脏在代谢和多项职能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包括糖原贮存,分解红细胞,血浆蛋白的合成和去毒。肝脏又是一个脆弱的器官,病毒侵入肝脏后,肝脏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肝细胞变性肿胀,肝脏内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导致肝脏肿大,正常功能衰退。正常肝呈红褐色,质地柔软。当肝脏出现疾病的时候,它的颜色会变暗,质地可能会变得坚硬。
◎分类
1.病原体感染: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如最常见的病毒性肝炎,还有细菌感染引起的肝脓肿、肝结核,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肝吸虫病、阿米巴肝脓肿等。
2.占位性疾病:所谓占位,简单地讲就是指不正常的或非肝脏组织在正常肝脏组织内占据了一定的位置,并可能在其中生长、扩大,大多数可引起肝脏或全身损害。比如,各种良恶性肿瘤、肝囊肿、肝脓肿、肝包虫病、肝血管瘤、肝内胆管结石等。
3.代谢障碍引起的肝病:最常见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脂肪肝。
4.酒精性肝病:顾名思义,这是由于过度饮酒引起的以肝细胞损害为主的肝病,严重的可发展为脂肪肝、肝硬化。
5.药物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毒性肝病。
6.自身免疫性肝病:比如,红斑狼疮引起的肝炎。
7.先天性或遗传性肝病:比如,主要以黄疸为表现的Gilbert综合征,就是一种先天性肝病。其他如多发性肝囊肿、海绵状肝血管瘤等。
8.肝硬化:它是各种原因长期损害肝脏后,肝脏病的晚期表现。比如肝炎后肝硬化、血吸虫病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淤血性肝硬化(多见于慢性心功能衰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
◎症状
1.黄疸:黄疸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衰老或损伤的红细胞主要由脾脏从血液中清除。在这个过程中,红细胞中运送氧的主要成分血红蛋白被分解成胆红素运送至脾脏,继而分泌形成胆汁,经胆总管排入小肠,胆红素分泌过程受到阻碍,过量胆红素逆流入血,导致黄疸。
2.胆汁淤积:胆汁淤积是胆汁流出受阻或减少。胆汁流可在肝细胞至十二指肠之间的任一部位受阻。尽管胆汁流出完全受阻,但肝脏仍持续产生胆红素,逆流入血,胆红素淤积于皮肤,由尿中排出,引起黄疸。
3.肝肿大:肝肿大意味着肝脏发生病变。尽管如此,许多肝病病人的肝脏还是在正常大小范围,甚至有缩小。肝肿大通常无临床表现,但如果肝脏增大明显,可引起腹部不适,如胀满感。如肝增大迅速,可有触痛,医生通常在物理检查中通过腹壁触摸肝脏并判断其大小。
4.门脉高压症:门脉高压症是门静脉(从肠道收集血液运送至肝脏的大静脉)内血压异常的增高。门静脉收集整个小肠、脾脏、胰腺和胆囊的血流,进入肝脏后,门静脉分成细小管道,随后,血液通过肝脏后经肝静脉入体循环。
5.腹水:腹水是液体在腹腔的聚积。腹水倾向于以慢性的形式存在而不是急性发作,最常发生于肝硬化,特别是酒精性肝硬化。非肝脏疾病如癌症、心衰、肾衰竭和结核病也可引起腹水。
6.肝性脑病:肝性脑病,也称门静脉系统脑病、肝昏迷,是正常时由血中产生,经肝脏排泄的毒性物质作用于脑,使脑功能出现障碍的一种疾病。
7.肝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是肝脏功能的严重恶化。任何类型的肝脏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或药物性肝损害均可导致肝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发生前必定有大量肝组织受损。
◎防治
就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防病的意识,对生活细节、轻微的疾患、不正常的一些感觉都要给予重视。
1.预防:除了一些先天性肝病外,绝大多数肝病是可以预防的。肝病的种类虽然很多,但真正常见的、危害最大的也就几种。比如肝炎以及在肝炎的基础上发生的肝病可能占所有肝病的95%以上。而肝炎恰恰是可以预防的肝病之一,通俗地说,这个病就是吃出来的。酒精性肝炎也是吃出来的,好端端的一个肝脏,几年或十几年也就喝完了,有些人患脂肪肝与过度饮酒有密切关系。在营养过度的基础上发生的脂肪肝也是可以预防的。合理饮食、增加运动就可以少生这种“文明病”或富贵病。另外,尽量少输或不输血和血液制品,不要有不良习惯,如吸毒等也是防肝病的内容。
2.治疗:得了肝病一定要及早治疗,否则会加重和演变。所以积极治疗一种肝病也是在防止另一种肝病,如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都有可能转化为肝硬化和肝癌。早期肝脏纤维化经过治疗后可以延缓或阻止纤维化向肝硬化发展,血吸虫病、肝吸虫病等可经过治疗而防止肝损害加重或肝硬化。
3.调养:目前因为医疗条件及医疗能力的限制,有些肝病如不少慢性病毒性肝炎无法治愈,肝硬化也是不可逆转的。此时,养病就显得特别重要,可以防止病情加重,及预防发生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等等。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吃一些有利于肝脏的保健品。一些天然药材,或药材提取物,比如灵芝、云芝、虫草等中草药皆有益于肝病的恢复和防止肝病恶化。还可以进行适度锻炼,尽量避免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和食物,尤其要避免酒精。还要经常做检查,听取医生对饮食方面的忠告,如少盐,注意预防各种感染;避免劳累等,都可以起到稳定病情、防止并发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