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
在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如因某种因素,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即可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种异位的内膜在组织学上不但有内膜的腺体,且有内膜间质围绕。在功能上随雌激素水平升降而有明显变化,即随月经周期而变化,但仅有部分受孕激素影响,能产生少量“月经”而引起种种临床现象。
◎病因
1.种植说:有的女性先天生殖系统畸形,如阴道闭锁,这样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就会逆流经输卵管进入腹腔,种植于卵巢和邻近的盆腔腹膜,并继发生长和蔓延成子宫内膜异位症。另外,腹壁刀口子宫内膜异位或分娩后会阴伤口出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手术者将子宫内膜带至切口处造成的医源性种植。
2.播散说:有研究发现,在盆腔静脉或淋巴结中发现了子宫内膜组织的存在。研究者大胆地认为远离盆腔部位的器官中皮肤和肌肉发生的子宫内膜异位,最大的可能是淋巴或静脉播散的结果。卵巢的生发上皮、盆腔腹膜、胸膜均起源于体腔上皮淋巴及静脉播散,反复受经血、激素或慢性炎症的刺激可以化生为子宫内膜样组织,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症。
3.免疫说:有一种观点认为女性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月经期经输卵管流入腹腔的内膜细胞将被局部免疫系统所杀灭,若局部免疫功能不足或逆流入腹腔内的内膜细胞数量过多时,将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但这种观点的因果关系,目前还尚待商榷。
4.遗传说:有人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一级亲代(女性)中患有同病者,明显高于亲代未患病者,这是一种遗传学的观点。
5.生产说:有医学研究认为,人工流产手术会造成子宫腔与盆腔、腹腔的压力不平衡,致使子宫内膜组织被吸入盆腔和腹腔。在剖宫产手术时,子宫内膜组织可能会随羊水留在手术切口处和盆、腹腔各处,一旦时机成熟,子宫内膜就会生长。多次生产,对子宫内膜层的损伤使子宫内膜组织到达子宫肌层,形成一种特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
◎分类
1.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由基底部向肌层生长,局限于子宫,因此又叫子宫腺肌病。其特点是异位的子宫内膜常弥散于整个子宫肌壁,由于内膜侵入引起纤维组织及肌纤维的反应性增生,使子宫一致性胀大,但一般不超过足月胎儿头部大小。另外,有的异位呈不均匀或局灶分布,且一般以子宫后壁多见,这样会使子宫不规则增大,酷似子宫肌瘤。有的病灶中间有软化区,可见到散在的含有少量陈旧积血的小空腔。异位内膜随月经周期而改变,但分泌期改变不明显,表示异位的内膜腺体受孕激素影响较小。当受孕时,异位内膜的间质细胞可呈明显蜕膜样变。
2.间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它是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种特殊类型,比较少见,异位的子宫内膜仅有内膜间质组织,或子宫内膜侵入肌层后间质组织发展的范围及程度远远超过腺体成分。一般子宫一致性增大,异位细胞散布于肌层或集中在某一区域,色黄,硬度及弹性如橡皮。异位组织也可向宫腔发展形成息肉,多发性,表面光滑,与子宫肌壁有较大面积的直接联系,并可由宫壁向宫腔或沿子宫血管向阔韧带内突出。这种易位可使月经过多甚或绝经后流血,甚至在切除子宫数年后还能发生。
3.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它是内膜侵犯子宫以外的组织或器官,累及其他器官或组织造成的病变。
⑴卵巢的子宫内膜异位。此种情况往往被误诊为附件炎症,为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发生的部位,占80%。有此症者能在盆腔形成有压痛的固着包块,但输卵管往往是通畅的。
⑵直肠窝处子宫内膜异位。有时异位内膜侵犯直肠前壁,使肠壁与子宫后壁及卵巢形成致密粘连,术中很难分离。可在腹膜上形成紫黑色出血点或积血小囊,包埋在粘连严重的纤维组织中。该处异位的内膜组织也可穿透阴道后穹隆黏膜,形成蓝紫色乳头状肿块,经期可出现许多小出血点。如直肠前壁受累,则可发生经期大便疼痛,有时内膜病变围绕直肠扩展形成狭窄环,与癌瘤极为相似。
◎症状
1.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征为渐进性痛经,这是常见而突出的特征,多为继发性,即以往月经来潮时并无疼痛,而自发生内膜异位开始出现痛经,可发生在月经前、月经时及月经后。
2.不孕:子宫内膜异位常能造成盆腔肿块、粘连、输卵管堵塞、卵泡发育不好或排卵障碍等,所以在不明原因的不孕患者中,有30%~40%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而一旦怀孕则异位内膜就会受到抑制而萎缩,这样对子宫内膜异位会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3.性交痛:产生这种疼痛的原因是,当存在于阴道穹隆部异位子宫内膜结节、直肠凹陷结节或粘连,或卵巢粘连在盆底时,均可产生性交痛。阔韧带后叶病灶纤维化增生及收缩明显时,可以外源性压迫输尿管,使其狭窄阻塞,因此可能出现泌尿系统症状,严重的可发生输尿管积水或肾盂积水。
4.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进行性加剧的周期性直肠刺激是诊断本症最有价值的症候,直肠、肛门、外阴部坠胀、坠痛、里急后重感和大便次数增多。当病变逐渐加重时,症状日趋明显,而后症状消失。
5.周期性下腹不适:无痛经的内异症患者常存在本症状,出现于轻症患者,或某些病变虽较重但由于痛经的个性差异或其他原因,不产生痛经症状而仅有经期腰酸、下腹坠胀不适感。
6.月经不调:内异症患者常有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等现象,说明患者有卵巢功能障碍表现。
7.周期性膀胱刺激症状:当内异症病变累及膀胱腹膜反折或侵犯膀胱肌层时,会同时出现经期尿急、尿频等症状。
8.经期或行经前后的急腹症:一般为卵巢子宫内膜囊肿,有穿破的特点,多数患者因卵巢囊肿扭转或宫外孕而急诊手术。如不手术而好转时,盆腔粘连加重,今后还会反复破裂发生急腹症。
9.内在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往往子宫胀大,但很少超过3个月妊娠。如为后位子宫,往往粘连固定。
◎检查
1.B超检查:能够很好地判断子宫内膜异位的部位及其大小,偶能发现盆腔检查时未能扪及的包块。
2.腹腔镜检查:能够直接看见病灶部位、病变范围、严重程度,是目前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可靠的方法。通过腹腔镜可直接窥视盆腔,见到异位病灶即可明确诊断,且可进行临床分期,以决定治疗方案。
3.剖腹检查:在无腹腔镜或腹腔镜检查失败时,诊断不能明确者,可进行剖腹检查。怀疑有宫颈、阴道、腹壁疤痕等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可于局部病灶处取活组织病理检查。
◎治疗
1.激素治疗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目前较为理想的是激素类药物。由于其对肝肾功能有不良影响,用药期间应注意肝肾功能。
2.手术治疗
对药物治疗有不良反应或无效者应进行手术治疗,可分为保留性手术、半根治手术、根治性手术。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是近年国外较普遍采用的新技术,分为电凝、烧灼及电切或激光切除三种。初步观察术后妊娠率较高。
3.中医治疗
异位症属中医“腹痛”范围,多为气滞血淤,阻塞经络造成,治疗上应当以活血化淤,通络止痛为主。由于中药内服不够方便,口感不好,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效果亦不尽如人意,因而外治疗法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⑴填脐疗法:取云南白药1克,用清水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经期停用,连续2~3个疗程可见效。
⑵局部给药法:用七厘散或血竭粉适量放置于阴道后穹隆处,每周2次。或以七厘散用黄酒适量调匀,放棉球贴于局部,隔日换药1次,1个月为一个疗程,经期停用,连用2~3个疗程。
⑶热熨疗法:取血竭、乳香、没药、大黄、透骨草、三棱、莪术、芒硝、细辛、肉桂、红花各等量,研为粗末,加盐适量布包,放锅中蒸热,热熨下腹部及肚脐孔处每次30~40分钟,每日2次,1个月为一疗程,经期停用,连续2~3个疗程。
⑷药灸疗法:用附片5份,鹿角霜2份,乳香、肉桂、五灵脂各1份,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取药末适量,用黄酒调匀做饼,用纱布外包,放置于肚脐、关元等穴,上置艾绒热灸,隔天1次,1个月为一疗程,经期停用,连续2~3个疗程。
⑸丹参或当归注射液:于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穴位交替注射,每次1~2个穴位,每次注射2毫升,1个月为一疗程,经期停用,连续2~3个疗程。
◎预防
1.长期处于郁闷情绪中,会使寒邪与气滞相搏结,形成淤血与寒邪相搏结与子宫中。因此要注意调整情绪,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使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保持正常。
2.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多为阳虚体质,四肢及小腹怕冷易凉,月经期间更为严重。所以要注意自身保暖,避免感寒着凉。
3.月经期间,禁止一切激烈体育运动及重体力劳动。因为一旦囊腔内张力突然升高,囊壁破裂,会形成急腹症。
4.女性月经期一定杜绝性生活,因为这样会造成逆行感染,加重病情。
5.尽量少做人工流产和刮宫,减少对子宫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