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子宫内膜癌

三、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又叫子宫体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镜下可分为腺癌、腺角化癌、鳞腺癌和透明细胞癌。

◎病因

1.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过多将增加雌激素的储存,以及增加血浆中雄烯二酮转化为雌酮,这种游离的具有活性的雌酮增加,可能是子宫内膜癌的致癌因子,或促癌因子。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脑垂体功能紊乱,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和代谢异常的共同原因。垂体分泌过量的生长激素引起高血糖、高血压,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异常,导致卵巢不排卵,无黄体形成及黄体酮产生,长期单纯的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的持续增长,最终导致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2.月经失调:子宫内膜癌患者,月经紊乱、量多者,要比正常女性高3倍。

3.初潮早与绝经迟:12岁以前比12岁以后初潮者,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多60%。子宫内膜癌的绝经年龄较正常女性迟6年。

4.孕产次:子宫内膜癌发生于多产、未产、不孕症者较多。

5.多囊卵巢综合征:表现为不排卵,而使子宫内膜处于高水平的、持续的雌激素作用之下,缺乏孕激素的调节和周期性的子宫内膜易脱落,因而增加了患子宫内膜癌的概率。

6.卵巢肿瘤:卵巢囊肿会造成内分泌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分泌较高水平雌激素的颗粒细胞癌、卵泡膜细胞瘤等,还可致月经不调、绝经后出血及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

7.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可为内膜癌发展的一个阶段或无此阶段。而重度不典型增生,可视为子宫内膜原位癌。

8.外源性雌激素:雌激素易促使内膜增生,有增加子宫内膜癌变的危险。服用雌激素的妇女具有高度发生子宫内膜癌的危险,其危险与剂量大小、服用时间长短,及是否合用孕激素、中间是否停药,以及病人特点等有关。停药后危险性会降低,但危险性仍继续十几年。目前,雌激素与内膜癌之间的因果关系已有充分的证据。

◎症状

1.子宫出血:绝经期前后的不规则阴道出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常为少量至中等出血量,很少为大量出血。不仅较年轻或近绝经期患者易误认为月经不调,不及时就诊,即使医生也往往会疏忽。个别也有月经周期延迟者,但表现不规律。在绝经后患者多表现为持续或间断性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癌患者一般无接触性出血,晚期出血中可夹有烂肉样组织,分泌物多有异味。

2.阴道排液:因腺癌生长于宫腔内,感染机会较宫颈癌少,因此在初期可能仅有少量血性白带,但后期发生感染、坏死,则有大量恶臭的脓血样液体排出。有时排液可夹杂癌组织的小碎片。如果宫颈腔积脓,会引起发烧、腹痛、白细胞增多。一般情况下病情会迅速恶化。

3.疼痛:由于癌肿及其出血与排液的淤积,刺激子宫不规则收缩而引起阵发性疼痛,这种情况占10%~46%,而且这种症状多半发生在癌症晚期。如癌组织穿透浆膜或侵蚀宫旁结缔组织、膀胱、直肠或压迫其他组织也可引起疼痛,往往呈顽固性和进行性加重,且多从腰骶部、下腹向大腿及膝部放射。

4.其他:晚期患者自己可触及下腹部增大的子宫,如波及邻近组织器官可致该侧下肢肿痛,或压迫输尿管引起该侧肾盂、输尿管积水或致肾脏萎缩,或出现贫血、消瘦、发热等全身衰竭表现。子宫内膜癌发生年龄较晚,一般不可能合并妊娠,但文献曾有个别合并妊娠或输卵管妊娠病例的报道。

◎检查

1.病史:子宫内膜癌患者以老年女性居多,绝经期延迟或月经不规则的老年人要提高警惕,尤其是绝经后又有不规则阴道流血或排液恶臭者更应引起注意。对有不规则阴道流血的年轻患者,也要慎重并弄清其原因,尤其经过治疗而无效者应进行更细致的检查和治疗,要注意,阴道排液及腹痛已是晚期症状。另外,不孕者,合并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者尤其要注意患病的危险。

2.临床检查:早期的妇科检查一般都无所发现,子宫体不大,宫颈光滑,附件也无异常。疾病晚期时子宫较正常时期增大,有的双合诊后指套沾有血性白带或附有腐崩的癌组织;有的则在宫颈口已可见到突出的息肉状肿物。但是子宫内膜癌可与子宫肌瘤同时存在,所以子宫过大者不一定为晚期子宫内膜癌,所以不能仅凭这一症状判断而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3.细胞学检查:子宫内膜癌的阴道细胞学检查准确率比较低,其原因有三:一是柱状上皮细胞不经常脱落;二是脱落细胞通过宫颈管到达阴道时往往已溶解、变性;三是有时宫颈管狭窄闭锁,脱落细胞难于达到阴道。为了提高阳性诊断率,不少学者对采取标本的部位、方法进行了改进,加上诊断技术水平的提高,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诊断率也大大提高了。

4.B超检查:子宫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癌在宫腔大小、位置、肌层浸润程度、肿瘤是否穿破子宫浆膜,或是否累及宫颈管等有一定意义。有报道,对45岁以上病人检查,并与宫腔镜检及活检对照,超声的准确率约为87%。B超检查对患者无创伤性及放射性损害,因此它是子宫内膜癌的常规检查之一。尤其在了解肌层浸润及临床分期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

5.诊断性刮宫:刮宫检查为确诊不可缺少的方法,不仅要明确是否为癌,还应明确癌的生长部位。但镜检并不能区别子宫颈腺癌或子宫内膜癌,因此需要作分段诊刮。分段刮宫常在刮颈管时稍过深,将宫腔内容物误认为是宫颈管癌者;或子宫内膜癌垂入颈管,误认为是颈管癌或子宫体癌累及颈管;或原为宫颈管癌,癌组织过多,当小刮匙进入宫腔时,带入一点宫颈癌组织而误认宫颈癌变已达宫腔。各种情况皆表示病变已较晚,皆应按宫颈癌手术范围处理为妥。

6.腔镜检查:宫腔镜不仅可观察宫腔,而且又能观察颈管,尤其是显微宫腔镜的应用,观察能更加细致。而近年研制的接触性宫腔镜,使检查更加简便和安全。宫腔镜下既可观察癌肿部位、大小、界限是局限性或弥散性,是外生型或内生型,以及子宫颈管有否受累等;对可疑病变行活检,有助于发现较小的或早期病变。宫腔镜检查诊断内膜癌的准确性为94%,子宫内膜上皮瘤为92%。如果采用直接活检,准确率达100%。镜检时注意防止出血、感染、穿孔等并发症。

7.腹膜后淋巴造影:可明确盆腔及主动脉旁淋巴结是否有转移,以利于决定治疗方案。Ⅰ、Ⅱ期,盆腔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10.6%和36.5%。

8.CT扫描图像与磁共振成像:CT对内膜癌诊断有一定价值,CT扫描图像清晰,组织细微结构可准确描出,对肿瘤大小、范围,CT可准确测出,CT还可确定子宫肿瘤向周围结缔组织、盆腔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及盆壁、腹膜转移结节等。磁共振诊断总的准确率为88%,它能准确判断肌层受侵程度(放疗后者不准),从而较准确估计肿瘤分期。但对盆腔较小转移灶及淋巴结转移,磁共振诊断尚不理想

◎治疗

子宫内膜癌治疗的原则应依据患者的年龄、子宫的大小、癌瘤侵犯范围、细胞分化程度、全身健康状况而定。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

1.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为首选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可作筋膜外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除术等。

2.手术及放射综合治疗:I期患者腹水中找到癌细胞或肌层有癌浸润,淋巴结有转移,术后加用体外照射。Ⅱ期或部分Ⅲ期患者术前加用外照射或腔内照射,放疗结束后1~2周再进行手术。

3.放射治疗:年老体弱及有严重内科并发症不能施行手术者,以及Ⅲ期以上不宜手术的患者,可放射治疗,包括腔内及体外照射。

4.激素治疗:年轻早期患者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晚期癌不能手术或癌症复发患者,可采用大剂量人工合成的孕激素治疗。如醋酸甲黄体酮400毫克肌肉注射,每周2~3次。

5.药物治疗:对晚期不能手术或放疗及治疗后复发病例,可用抗癌药物联合治疗,包括中药和西药,都有一定的效果。

◎预防

1.饮食要清淡,尽量少吃油腻食品,注意控制体重。应减少引起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各种因素,避免高脂饮食带来的不良后果。

2.常饮绿茶,食用香菇、木耳等,可预防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3.要重视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症状。如有阴道出血及白带增多等异常现象,应及早就医。重视对高危人群的监控及常规的妇科检查和盆腔B超,子宫内膜癌可以早期发现。

4.减少,甚至避免雌激素的使用。因为雌激素和本病发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更年期及绝经后的女性要慎重使用。

5.保持良好的精神心理状态及合理的营养状态,及早治疗月经病,并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激素的替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