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理变化

二、心理变化

1.认知变化

步入老年之后,视、听觉逐渐衰退,运动灵活性及速度也出现明显的减退,因而学习速度明显变缓,易出现焦虑情绪。由于注意分配不足,对于信息的编码精细程度及深度均下降,夕阳中的女性记忆易出现干扰或抑制。尤其是在信息的主动提取方面,老年人的记忆障碍表现的尤其明显,甚至有时会出现错构与虚构的情况。这些都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扰,出现挫折感和失败感,并且有可能导致抑郁、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出现。

从心理保健的角度来说,老年人首先应勇于面对认知功能逐渐衰退的自然趋势,这样既有助于调动维护身心健康的积极性,努力从生活的其他层面来获取满足感,也有助于避免沉重感及悲观、焦虑情绪的产生。其次,老年人应认识到认知功能下降不是全面的。如果能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来补偿或维护现有功能,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下降速度会大大延缓,甚至在某些方面的表现还可能并不亚于青、中年人。例如老年人学习新事物相对较慢,但由于他们的理解概括能力及对常识的掌握均保持的很好,因而通过加强与既往经验的比较,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加深记忆的方式,就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另外,在记忆的时候不要孤立地识记,努力发现周围可联合记忆的功能。总的来说,采取适当的补助措施,可以集中选择一些重要的认知功能来巩固和干预。

2.智力变化

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提出要区别对待智力结构的不同成分,因为老年化过程中智力减退并不是全面性的,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效果仍处于很高的水平,甚至在不少方面超过中年人。这是由于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往往不是单一的智力成分,而是包含社会经验等非智力因素的综合分析及敏锐判断。一系列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智力还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研究表明,老年人智力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包含生理健康、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因素。因此,坚持用脑有利于在老年期保持较好的智力水平和社会功能,而且活动锻炼对智力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老年人智力发展的这一特点,对于老年教育及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意义十分重大。优化教育产业结构,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建立老年教育网络;发展老年大学、老年电视大学、老年网上学校等多种形式主义的老年教育,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满足老年人口的学习教育需求,都可以极大程度地开发老年人的智力,使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老年社团与独特的老年亚文化,提高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开发和利用高技能老年人力资源,不仅能增加社会收入,减轻社会负担和国家财政压力,缓解我国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而且对于满足这部分老年人的经济和心理需要,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动机与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人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及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要,而老年期各种层次的需要又有其独特的内涵。老年人的安全需要表现为主要对生活保障与安宁的要求,他们普遍对养老保障、患病就医、社会治安以及合法权益受侵等问题表示极大的关注。另外,老年人希望从家庭和社会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关怀,并且仍有很强的参与社会活动、融入各种团体的要求,以满足其爱与归属的要求。尽管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但他们对于尊重的需要并未减退,要求社会能承认他们的价值,维护他们的尊严,尊重他们的人格,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具有一定的自主权,过自信、自主、自立的养老生活。为使自己的价值在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老年期还有一定程度自我实现的需要。

因此,加强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增强生活独立性和自主性,是满足老年人各种心理需求的基础。日常生活技能包括做饭、吃药、理财、交通、打电话、家务等方面。有研究表明,日常生活技能高的老人有更强的自我价值观,更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心理健康程度及生活质量也相对较高。另外,避免社会退缩的不良行为,积极与他人交往,主动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参与老年教育,为社会发挥余热,老有所学,老有所为,都能使老年人从中体验到归属感与成就感,并提升自尊感。

4.情感特点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有积极与消极之分。老年人积极的情绪情感包括愉快感、自主感、自尊感等;而常发生的消极情绪包括紧张害怕、孤独寂寞、无用失落以及抑郁等。对于老年人的感情状态的研究结果并不十分一致,一些人认为年龄的增长会伴随一些消极情感的出现,另一些报道则认为老年人与青年人的情感活动并没有太大差别。在严格区分年龄因素及家庭生活环境因素之后,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情感活动与中青年人对比,本质特点是相同的,仅在关切自身健康方面的情绪活动强于青、中年。也就是说,孤独、悲伤、忧郁等负性情绪并不是年老过程必然伴随的情感变化。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年期是负性生活活动事件的多发阶段,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各种疾病的出现、社会角色与地位的改变、社会交往的减少,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冲击,老年人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

因此,面对现实,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保持美好与充实的情感生活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情感慰藉与心理支持对于老年人来说十分重要。研究表明,与家庭成员的心理沟通状况的满意感,以及与朋友交往的满意感是反映老年人获取情感慰藉程度的代表性指标;而老年人在社会环境中重新获得新生被理解、被接纳、被支持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则是心理支持程度的重要体现。申继亮等研究发现接受成年子女的社会支持和对成年子女的孝顺期待对老年人孤独感有显著的福祥预测作用。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老年人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它包括适应离退休生活、顺应丧偶或子女病故,应对空巢现象,排解孤独感,调节人际关系冲突,缓解悲观、抑郁情绪,消除对死亡及疾病的恐惧等等。倘若个体缺乏一定的心理调适能力,纵使能够获得他人给予的强大心理支持,也难以达到维护与巩固其心理健康的目的。首先要调整心理心态,增强乐观豁达的心境;其次,不断自我观察与自我反省,并合理地借助外界的帮助,如利用家庭以及社会资源,接受心理调适普及教育、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等,也是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的有效手段。

5.个性变化

在老年过程中,人格仍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改变相对较少,而且主要表现为开放经验与外向人格特质的降低。相对来说,个性的变化受出生时代的影响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大一些。例如,许多老人被认为是个性保守、古板、顽固,这虽然与老年人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速度减缓有一定关系,但究其根本原因,是由时代与社会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知识结构与观念的迅速更新造成的。一些人格的显著改变,如偏执、多疑、幼稚化、强迫等。则往往与病理生理过程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目前普遍认为人格的发展是终身的过程,因而对于普通的老年人来说,如何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继续完善自我、发展人格、适应环境,具有极大的意义。其核心任务就是要解决好自我整合与绝望的矛盾,尽可能使自己的行为与情绪保持统一性、成就感,肯定自我的意义并由此发展出一套灵活、开放和运用自如的处事原则,在顺应自然的同时也保有个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