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外阴溃疡

四、外阴溃疡

外阴溃疡是妇女外阴部的皮肤黏膜在细菌、病毒的刺激下,或者是因梅毒、性病淋巴肉芽肿及癌症而引起的皮肤破溃。它是发生在女性外阴部的一种急性皮肤疾患,可见于外阴各个部位,以小阴唇和大阴唇内侧为多,其次为前庭黏膜及阴道口周围。由于外阴与尿道、肛门邻近,行动时又受两腿摩擦,因此各部位的炎症均可波及外阴,表现为溃疡、发热、疼痛。按病程可分为急性外阴溃疡与慢性外阴溃疡两种。

◎病因

外阴溃疡为外阴炎症或其他病因所致,如非特异性外阴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贝赫切特综合征、外阴结核、梅毒性淋巴肉芽肿、外阴癌等。此外,约有1/3的外阴癌,在早期表现为溃疡。有人认为外阴溃疡是眼―口―生殖器综合征的一个特殊发展阶段。单纯疱疹性病毒是外阴溃疡最常见的病因。本病具有高度的接触传染性,如性交传染、胎儿致畸及患者本身的致癌作用。

◎分类

1.梅毒:主要发生于Ⅰ期梅毒,称为硬下疳,皮损好发于生殖器部位,也可发生于唇、咽、舌和乳房等处。

2.生殖器疱疹:在生殖器部位先出现多个丘疹、小水疱或脓疱,继而演变为糜烂、溃疡,皮损处有瘙痒和疼痛感,溃疡一般3~4周消退,痊愈后可有新的损害发生或在原处复发。

3.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原发性损害为5~6毫米的小水疱或丘疹,自觉症状轻微,可形成溃疡,好发于外阴部位,数日后自愈,不留瘢痕。

4.腹股沟肉芽肿:多在外阴部位发生硬的皮下结节,继而形成界线清楚的增生性肉芽肿性溃疡,有臭味,边缘卷滚高起,中心牛肉红色,触之易出血,无疼痛感,溃疡表面有脓液,周围可发生许多卫星状小溃疡。

◎症状

1.急性外阴溃疡

⑴非特异性外阴炎:溃疡多发生于搔抓后,可伴有低热及乏力等症状,局部疼痛严重。溃疡表浅,数目较少,周围有明显炎症。

⑵疱疹病毒感染:起病急,初起为多个疱疹,疱疹破溃后呈浅表的溃疡,有剧痛。多伴有发热、全身不适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溃疡大小不一,基底部呈黄灰色,边缘组织略高,有明显充血水肿。多在1~3周内自行愈合,但常复发。

⑶白塞病:急性外阴溃疡常见于白塞病,即眼―口―生殖器综合征。过去认为急性外阴溃疡是一种由粗大杆菌引起的非接触性感染的良性溃疡。现多认为急性外阴溃疡是白塞病的一个发展阶段,可与眼、口腔病变同时发生或先后发生。溃疡可广泛发生于外阴各部,而以小阴唇内、外侧及阴道前庭为多。起病急,常复发。临床上分为三型,可单独存在或混合发生,以坏疽型最严重。

下疳型:一般症状轻,病程缓慢。溃疡数目较多、较浅。溃疡周围红肿,边缘不整齐。常在数周内愈合,但常在旧病灶痊愈阶段,其附近又有新溃疡出现。

坏疽型:多先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病变部位红肿显著,溃疡边缘不整齐,局部疼痛重。溃疡表面附有多量脓液,或污黄至灰黑色的坏死伪膜,除去后可见基底不平。病变发展迅速,可造成小阴唇缺损,外表类似外阴癌,但边缘及基底柔软,无浸润。

粟粒型:溃疡如针头至米粒大小,数目多,痊愈快。自觉症状轻微。

2.慢性外阴溃疡

可见于结核及癌症患者。癌性溃疡与结核性溃疡肉眼难以鉴别,需作活组织检查确诊。

外阴结核较罕见,偶继发于严重的肺、胃肠道、内生殖器官、腹膜或骨结核。好发于阴唇或前庭黏膜,病变发展缓慢。初起常为一局限性小结节,不久即溃破为边缘软薄而穿掘的浅溃疡。溃疡形状不规则,基底凹凸不平,覆以干酪样结构。病变无痛,但受尿液刺激或摩擦后可有剧痛。溃疡经久不愈,并可向周围扩展。

外阴恶性肿瘤在早期可表现为丘疹、结节或小溃疡。病灶多位于大小阴唇和后联合等处,伴或不伴有外阴白色病变。

◎治疗

1.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可用1∶5000的高锰酸钾液坐浴,症状重的患者应卧床休息。

2.明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这就需要患者及时去医院就诊,不要自作主张乱用药物。

3.中药熏洗对缓解症状、促进愈合会有一定作用,如选用黄连、黄柏、板蓝根等中药坐浴治疗因性病、外阴炎引起的外阴溃疡,临床根据病情辨证加减。坐浴时药水不宜太烫。对非特异性外阴炎引起的溃疡可局部涂用抗生素软膏。

◎预防

1.加强宣传教育,严禁违背道德的性生活。

2.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勤洗澡,勤换内衣。

3.及时彻底治疗早期病变,防止病变发展到晚期阶段。

4.婚前、孕期要做常规的梅毒血清学检查。

5.严格挑选血源,供血者一律做梅毒血清试验。

6.性伴侣不论有无症状均应治疗,以防与其他性病混合感染,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避免接触传染性皮损,安全套可减少疾病的传播,感染期间不宜性生活。

7.生殖器结核患者其阴道分泌物及月经血内可能有结核菌存在,应加强隔离,避免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