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分几期

三、股骨头坏死分几期

股骨头坏死的分期方法较多,20世纪70年代Ficat提出成人股骨头坏死的四期分法,Marcus也提出四期六型分期法,但多局限于临床症状和X线改变,对于早期诊断有一定局限性。MRI运用于临床后,Steinberg又提出了七期分法,此法由于加入了MRI指标,相对有利于确定骨坏死病变的发展或消退,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也有利于判断预后并对具体的病例选择最佳的疗法。骨循环学会ARCO分期是1992年骨循环研究协会以Ficat分期为基础,参阅Steinberg对病变进行的定量计算,再结合日本学者对病变位置及范围的确定,提出了一个新型国际分期方法。这几种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及局限性,但是综合地看ARCO分期把软骨下骨折和股骨头塌陷分在一个期,把轻度关节间隙狭窄与严重骨关节病也放在同一个期,在临床病例中,软骨下骨折和股骨头塌陷的治疗效果有比较大的差别,轻度和重度骨关节炎治疗效果也不同,所以Steinberg分期相对比较合理。股骨头坏死的最后结局是股骨头的形态、结构明显改变,出现大面积不规则塌陷或变平,骨小梁结构变异,髋臼与股骨头间隙消失等。临床表现为疼痛、功能障碍、僵直不能行走,出现脱位或半脱位,牵涉膝关节功能活动受限。由于骨坏死常累及双侧,大部分病人最后出现关节畸形,继发性骨关节炎改变。

1.Ficat分期

0期 无疼痛,X线平片正常,常为对侧已有坏死或长期使用类固醇者。此期可称为“静息髋”。

Ⅰ期 有轻度疼痛,活动稍受限,X线平片大致正常,仔细观察可见局限脱钙,骨小梁稍见模糊。

Ⅱ期 临床症状体征加重,X线平片见股骨头仍保持圆形,但出现囊性变和(或)硬化等骨密度改变。有一凹面向上的弧形线,提示坏死区与正常骨的交界。关节间隙正常。

Ⅲ期 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继续加重,出现跛行。X线平片见到股骨头塌陷变形,出现明显死骨。在此之前见到新月征(软骨下塌陷)和(或)软骨下骨台阶样塌陷,此征象可称为Ⅱ期至Ⅲ期的过渡期。

Ⅳ期 疼痛,关节功能进一步丧失。X线平片见到髋臼病变,出现关节间隙狭窄和骨关节炎。

2.Steinberg分期——宾夕法尼亚大学分期

0期 X线平片、骨扫描与磁共振正常。

Ⅰ期 X线平片正常,骨扫描和(或)磁共振出现异常。

A 轻度:股骨头病变范围<15%。

B 中度:15%~30%。

C 重度:>30%。

Ⅱ期 股骨头出现透光和硬化改变。

A 轻度:<15%。

B 中度:15%~30%。

C 重度:>30%。

Ⅲ期 软骨下塌陷(新月征),股骨头没有变扁。

A 轻度:关节面长度<15%。

B 中度:关节面长度15%~30%。

C 重度:关节面长度>30%。

Ⅳ期 股骨头变扁。

A 轻度:<15%关节面或塌陷<2mm。

B 中度:15%~30%关节面或塌陷2~4mm。

C 重度:>30%关节面或塌陷>4mm。

Ⅴ期 关节狭窄或髋臼病变。

A 轻度。

B 中度。

C 重度。

Ⅵ期 严重退行性改变。

3.股骨头坏死国际分期(骨循环学会ARCO分期)

0期 活检结果符合坏死,其余检查正常。

Ⅰ期 骨扫描和(或)磁共振阳性。

A 磁共振股骨头病变范围<15%。

B 股骨头病变范围15%~30%。

C 股骨头病变范围>30%。

Ⅱ期 股骨头斑片状密度不均、硬化与囊肿形成,X线平片与CT没有塌陷表现,磁共振与骨扫描阳性,髋臼无变化。

A 磁共振股骨头病变范围<15%。

B 磁共振股骨头病变范围15%~30%。

C 磁共振股骨头病变范围>30%。

Ⅲ期 正侧位片上出现新月征。

A 新月征长度<15%关节面或塌陷<2mm。

B 新月征长度占关节面长度15%~30%或塌陷2~4mm。

C 新月征长度>30%关节面或塌陷>4mm。

Ⅳ期 关节面塌陷变扁、关节间隙狭窄、髋臼出现坏死变化、囊性变、囊肿和骨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