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术后处理措施都有哪些

CHAPTER 10 第11章 关节镜术后康复治疗

一、关节软骨损伤的术后康复

术后患肢保持中立位,膝下垫枕抬高患肢30°,予特制冰袋围膝关节冷敷24~48h,以减少创面出血。麻醉消失后指导协助患者进行踝、趾关节屈、伸活动每次15min,5/d,并辅以下肢肌肉被动按摩。术后1d鼓励患者在床上主动行患肢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及小腿肌肉收缩活动每次15min,5/d。术后第3天起用CPM协助患者进行膝关节被动屈膝运动,每次60min,3/d。术后第2周,协助患者在床上做患肢的直腿抬高动作,3~5/d,每次10min,10/min。其目的是恢复股四头肌功能,增加腿部肌肉力量,术后6周内避免患肢负重行走。术后的功能康复被认为对微骨折术疗效有一定影响。Rodrigo等对微骨折术后患者是否采用CPM锻炼进行了分析,术后6年随访时发现采用CPM进行锻炼的患者满意率63%,而未采用CPM锻炼满意率仅为55%。

二、何种锻炼对关节软骨有益

剧烈的运动会使关节软骨骨面磨损、软骨下骨充血、出血、渗出、变性而形成骨质增生;还会使骨骼及周围软组织过度地受压、受力及牵拉,造成局部软组织的损伤和骨骼各方面的受力不均,加重骨质增生现象,应当摒弃。然而,摒弃剧烈的运动并不是说不需要任何活动,适量、合理、规范地锻炼全身骨关节,是预防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髋、膝等负重关节,应避免过度负重、登高、远行、蹲起、跳跃等活动,但可酌情选择散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活动。适当的运动、尤其是关节的运动,可增加关节腔内的压力,有利于关节滋养液向软骨渗透,减轻、延迟关节软骨的退行性改变,从而延缓或预防骨关节炎。

三、爬山爬楼锻炼适合骨性关节炎患者吗

目前大多数研究显示进行适当锻炼对骨性关节炎患者非常有益,锻炼的目的主要是保持及增加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和改善关节耐受能力。但不适宜的锻炼方式反而会加重骨性关节炎的病情,人体膝关节在正常步行中关节内压力大约是人体体重的一半,上楼梯或爬山时,膝关节内压力大约是人体体重的2.5~3.3倍,极度屈膝时,关节内压力是体重的7~8倍。所以对于骨性关节炎的患者,应特别注意锻炼的科学性,尽量避免进行爬楼、爬山等类似运动,以免加速病程的发展。

四、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应注意哪些问题

功能锻炼对治疗骨关节炎有重要作用,可维持并改善关节功能,锻炼计划应根据骨性关节炎的情况而定。正确的锻炼原则是:在最大程度减小关节负荷的情况下加强肌肉和韧带的强度及韧性。参加体育锻炼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不要增加关节负担,避免举重、哑铃等负重锻炼;②坚持循序渐进原则;③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除了全身性运动如步行、太极拳、舞剑等外,还要增加关节活动度练习如甩手、抬腿、活动全身关节等局部运动项目。如果条件允许,患者不妨经常游泳,因为在水中,人体各个关节负荷都很小,但肌肉、韧带、骨骼却能够得到充分的锻炼。

五、膝关节后外侧角损伤术后如何康复

术后冰敷4~6h,膝矫形器(KO)固定于膝伸直位,麻醉清醒后立即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足背伸-跖屈活动,直腿抬高。术后14d拆线,间断去KO,足跟滑床面主动伸屈膝关节2h,2/d。戴KO(绞链活动0°~120°)下地行走,股四头肌肌力、关节活动度锻炼。术后8周去KO行走,强化股四头肌肌力、关节活动度锻炼。术后8个月内避免患膝剧烈剪切、旋转运动。

六、ACL合并内侧副韧带断裂术后康复

术后屈膝30°位长腿石膏托固定。行下肢肌肉收缩练习,48~72h内拔除引流,即可扶拐下地,患肢避免负重。3周后去石膏改膝关节30°~60°支具部分负重活动。4周开始增加角度,并逐渐完全负重及弃拐,5周时活动到90°位,6周时活动到120°位,8周即正常活动。戴支具保护膝关节3个月,半年内避免体育活动,1年后恢复训练。

七、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后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术后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是根据患者不同的伤病情况和治疗阶段而采取相应的康复、物理治疗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并要求病人密切合作,进行主动、被动、强化训练,达到功能恢复的最终目的。半月板缝合术后的康复训练,是为了改善关节滑液循环、代谢,进而提供缝合后半月板的营养,促进愈合,恢复关节正常活动度,增加膝关节活动强度、力量和耐力。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保证缝合半月板的正常愈合,防止关节僵直。因此,康复训练在半月板修复术后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术后第1天即开始康复训练。训练时必须佩戴支具,支具型号必须合适,支具的膝关节活动度调节中心置于内、外侧膝关节间隙。训练前,将支具屈伸活动度调至为0°~30°,相对制动,避免活动时挤压缝合后的半月板影响愈合。身体平躺,自然放松,以下所有动作均在床上完成。①踝泵活动:术肢自然伸直,足极度跖屈维持2~3s后放松3~5s,然后极度背屈维持2~3s,这样下肢肌肉可以起到类似泵的作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②髌骨活动:术肢伸直放松,用手缓慢推动髌骨上下左右移动,避开刀口,正常情况下患者可感到局部稍有酸胀、发热感。③压膝运动:患肢踝后垫圆枕,直径约5cm。膝关节向上抬约3cm,随后下压,足跟固定,牵拉后关节囊,防止术后粘连。④抬小腿:膝下垫6~8cm厚的圆柱形垫,以膝关节为轴心,大腿固定,抬小腿及足踝部,足跟离床约5cm,小腿伸肌群收缩。⑤直腿抬高:身体平卧,收腹,股四头肌紧张,大腿直腿抬高与床成60°角左右。术后第1天可辅助患者上抬落下,如果患者用力过大,出现膝关节胀痛或牵拉伤口疼痛,可将支具屈伸活动度调至0°,这样可以相对固定膝关节。⑥下地行走:术后4周内患肢不能负重,下地患者双手使用拐杖或助行器,拐杖高度以平乳晕处为宜,避免使用带滑轮的助行器。持拐站立时,用手腕力量支撑行走,切忌腋下用力,防止腋下皮肤、周围软组织、神经丛损伤。第一次下地时,患者会感到身体大量血液涌向小腿,局部有发沉、充血、麻木的感觉,少数病人足部皮肤呈紫色,患肢放平后以上症状消失,多次下地后以上情况会明显好转。术后第5周患肢开始部分负重,负重大约占身体重量的25%(足尖点地)。第6周患肢负重约占身体重量的50%(前足踏地),站立时,双腿可以各负重50%。第7周占身体重量的75%。第8周开始可以完全负重。此时患肢仍需要扶单拐予以保护。第9周时可完全弃拐行走,第10周去支具正常行走。上述负重行走时,关节部位甚至整个患肢可出现酸胀、麻木感。如出现不适,酌情推迟负重时间或向专科医师咨询。

八、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膝关节该如何康复

前交叉韧带损伤采用自体移植物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锻炼应严格遵循康复程序:术后早期患肢用卡盘式下肢支具固定在屈曲10°位2周,麻醉恢复后早期即可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术后5d下地扶拐不负重功能练习;膝关节活动范围锻炼:第1~3周为0~60°,3~6周0~90°,7周后可不限制膝关节屈伸活动度,逐渐达正常范围。其中在康复过程中应用支具保护十分必要,特别是术后4~8周,在此期间,移植韧带坏死再血管化,属于移植物的韧带化重塑过程和修复重建没有完成阶段,此时进行激进的康复训练非常危险,容易发生韧带再断裂。所以术后至少支具保护12周,确保移植物与骨性隧道愈合后再去除。在ACL重建的早期,特别是在术后12周内移植物与骨性隧道未完全愈合,移植物两端固定处往往是力学薄弱点。所以术中牢固的固定非常重要,这样可以防止移植物在骨隧道滑脱并且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前交叉韧带修复术后康复方案(坎贝尔骨科学)

BAPS——踝关节平台机械系统;E-stim——电刺激;FWB——完全负重;MCB——运动控制支架;PWB——部分负重;QS——股四头肌装置;ROM——活动范围;SLR——直腿抬高;WBTT——最大程度负重。

(一)第一阶段(0~2周)

1.髌骨活动(重点是上下滑动)。

2.MCB 0°~90°。

3.股四头肌装置/SLR(注意持续伸直)。

4.俯卧或站立位腘绳肌收缩。

5.被动伸膝(强调完全伸直)。

(1)俯卧时悬膝。

(2)足跟下垫枕。

6.被动、辅助主动与主动的ROM锻炼。

(1)靠墙滑动。

(2)坐位滑动。

(3)俯卧牵拉毛巾。

7.加压泵控制水肿。

8.QS肌力弱时进行电刺激。

9.扶拐时可PWB 50%~70%,如果MCB锁在完全伸直位时,可弃拐WBTT。

10.睡觉时活动控制支架锁在伸直位。

目标

(1)ROM正常。

(2)屈膝ROM达90°。

(3)股四头肌功能正常。

(4)步态正常。

(二)第二阶段(2~4周)

1.在MCB上进行全ROM活动。

2.第4周ROM达120°。

3.渐进的SLR及俯卧/站立位腘绳肌负重收缩。

4.ROM足够时,开始进行自行车低阻力ROM练习。

5.下蹲快走。

6.扶拐完全FWB,无跛行时弃拐。

7.开始双腿BAPS训练,逐渐转为单腿。

8.开始轻重量双侧压腿。

9.胫骨垂直于45°斜坡上,时间逐渐增加。

10.能单腿弯曲1/4,侧上台阶(4英寸高)。

11.负10磅重物能SLR时,应用髋、膝活动机。

12.在跑台(前后向)上锻炼,重点是正常步态。

13.对抗理疗师的手法阻力下在60°~90°范围内(次最大范围)伸膝。

目标

(1)ROM达0°~120°。

(2)弃拐FWB,无跛行。

4~6周

1.第6周逐渐增加至全ROM。

2.开始Kin-Com腘绳肌练习(等张/等力)。

3.使用抗剪力垫开始Kin-Com 40°~90°股四头肌等张活动练习。

4.前后上下楼梯。

5.渐进的闭链练习。

6.第6周开始股四头肌的Kin-Com 40°~90°等张活动练习(起始速度要快且持久)。

7.水中练习。

8~10周

1.加强上述练习。

2.戴运动带向前、后慢跑。

3.不同速度下进行股四头肌等力练习。

4.开始进行突然起动练习。

5.第10周开始Fitter和滑板运动。

(三)第三阶段

12~16周

1.全范围等张Kin-Com练习(开始将抗剪力垫下移)。

2.使用低负重高频伸膝机。

3.侧方运动带训练(慢而有控制地进行)。

4.Kin-Com练习检测腘绳肌,肌力达90%则停止腘绳肌练习。

5.16周时进一步进行等力股四头肌练习至膝关节完全伸直。

(四)第四阶段

16~18周

1.Kin-Com练习检测股四头肌,必要时重新检测腘绳肌。

2.如股四头肌肌力达65%,无渗出,可ROM活动,膝关节稳定,则可开始折返跑和跳绳活动。

3.如股四头肌肌力达65%,可开始长距离慢跑。

(五)第五阶段

5~6个月

1.灵活性训练。

2.特殊运动技巧训练;如跳克力欧卡舞(caiioca,45°侧蹬和走8字)。

3.如必要再测股四头肌肌力。

(六)第六阶段

6个月

1.如果活动范围>130°,腘绳肌肌力>90%,股四头肌肌力>85%,完成了特殊运动灵活性训练,可恢复正常体育活动。

2.每周继续训练2~3次。

九、后交叉韧带损伤重建术后如何康复

自体移植物重建PCL术后处理:膝关节伸膝位固定在10°~30°位4周左右,术后早期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功能练习。膝关节活动范围康复过程:第4~6周为10°~60°,6~9周0°~90°,12周后可不限制膝关节屈伸活动度。

异体移植物重建PCL后需经历1年以上的生物重塑过程,术后应采取较保守的康复措施,根据异体移植物不同成熟时期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康复分4期。

1.制动期 术后3周,移植物细胞坏死期,应用支具制动膝关节,患肢免负重、做等长肌肉收缩用卡盘式支具固定,PCL重建术后膝关节屈曲30°固定。单纯PCL重建术后膝关节10°位固定,PCL重建合并半月板缝合或LCL重建术后膝关节屈曲30°位固定。

2.限制活动期 术后第4~6周,细胞的再生期,用支具保护限制膝关节在10°~90°活动,拄拐辅助行走、部分负重;PCL重建开始做腘绳肌锻炼,PCL重建者开始做股四头肌锻炼。

3.免体期 术后7~22周,血管再生,在重建韧带机械性能未达到最高水平前,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移植物松动或断裂,去除支具,逐渐恢复日常活动,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股四头肌锻炼及腘绳肌锻炼,避免剧烈运动及负重下蹲。

4.运动恢复期 23~30周,血管再生达到高峰,胶原纤维重塑基本完成,移植物趋于成熟,可逐渐恢复体育运动,避免参加强对抗运动。人工韧带重建PCL术后患者恢复步骤同ACL人工韧带重建术后步骤。

十、踝关节损伤或踝关节镜术后康复原则是什么,分几个阶段,都有哪些康复训练方法

踝关节损伤或踝关节镜术后康复基本原则是:个体化、渐进、全面。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持续时间一般从术后开始到术后1周患肢制动,主要目的是防止反射抑制和维持肌肉结构;第二阶段,通常从术后2周持续到术后4周,主要目的是通过踝关节功能训练以增加神经元活动,同时在保持关节稳定的前提下可允许最大的肌力训练;第三阶段,通常指术后4~6周,开始进行与日常生活或体育相关的活动训练,为适应不同患者的功能需求,训练方案必须进行个体化设计。值得注意的是,肌肉力量和耐力训练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下表(11-1)显示了踝关节镜术后的分级康复方案。

表11-1 踝关节损伤或踝关节镜术后的康复方案

十一、联合韧带撞击伤踝关节镜治疗术后康复都有哪些措施

术后大量敷料加压包扎、支具固定(图11-1),保持踝关节于中立位。维持1周左右,在此期间患者扶拐行走。1周后,去除敷料、支具及缝线,鼓励患者主动进行背屈、跖屈、内翻及外翻锻炼,同时进行本体觉恢复训练。如果术中未发现骨软骨病变,此时可允许患者负重活动。一般术后6~12周患者即可恢复正常活动。

图11-1 支具固定踝关节

十二、踝关节骨折关节镜治疗术后有哪些康复措施

新鲜骨折得到牢固固定后,缝合切口,向关节腔内注射0.5%布比卡因与肾上腺素(1∶20 000)混合液10ml,以减少出血和疼痛,患者踝关节夹板固定于中立背屈位,扶拐活动,术后1周拆除夹板,开始理疗和功能锻炼。开始负重时间取决于骨折类型及固定的坚固程度,每个患者均应个体化处理。

十三、关节镜下治疗跗管综合征术后应采用哪些康复措施

关节镜下跗管松解术后弹力绷带包扎3周,第1周禁止负重,第2周部分负重,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3周后拆线,完全负重功能锻炼。

十四、前交叉韧带损伤采用自体移植物重建(骨-髌腱-骨)术后康复过程(五阶段)

(一)第一阶段

术后2周内以减轻术后疼痛,控制术后肿胀与渗出为重点。

1.踝泵练习 缓慢用力,全范围屈伸踝关节。

2.股四头肌等长练习 每日练习绷腿>500次(前提为不增加疼痛)。

3.腘绳肌等长练习 患腿膝下垫枕,用力下压所垫枕头,大腿后侧肌肉用力收缩。

4.直腿抬高练习 伸膝后直腿抬高至足跟离床30°,保持至力竭,每组10次,每天2~3组。

5.侧腿抬高练习 每组30次,每天2~4组,组间休息30s。

6.后抬腿练习 俯卧,患腿伸直向后抬起至足尖离床面5cm,每组30次,每天2~4组,组间休息30s。

7.平衡训练 当患者可以负重50%时,就可以用不同质地的平衡训练垫或不同平面的平衡训练板进行本体感觉训练。

(二)第二阶段(术后第2~6周)康复目标

膝关节活动度达到0°~125°,髌骨活动度良好,恢复正常步态,在无痛的情况下进行上阶梯训练。

1.前后、侧向跨步练习 患腿向前跨出,再向前转移重心,后、侧向跨步练习同前跨步,每组30次,每天4组。

2.继续加强平衡训练

3.单腿闭链练习

(三)第三阶段(术后第6~14周)康复目标

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提高下肢灵活性,无痛且在很好的控制性下进行阶梯训练,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的耐力,保护髌股关节。

1.继续辅助主动膝关节活动度练习。

2.渐进性延长静蹲练习的时间,下阶梯训练的高度从低逐步增高,闭链蹬腿练习,继续跨步练习,进一步增强本体感觉练习。

(四)第四阶段(术后第14~22周)康复目标

能无痛跑步,能满足日常生活能力最大力量和灵活性的需要;跳跃功能患膝能达到健侧的75%以上。全面锻炼提高患者的膝关节的功能,为患者重返运动做准备。

(五)第五阶段(术后22周以后)康复目标

患肢获得最大力量和灵活性,继续强化下肢力量及灵敏性训练,抗阻训练选用大负荷。

十五、异体移植物重建ACL术后康复措施

根据异体移植物在体内不同时期的生物力学特性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康复训练。康复期分4期

(1)制动期:术后3周,移植物细胞坏死,应用支具制动膝关节,患肢免负重、做等长肌肉收缩用卡盘式支具固定,ACL重建术后膝关节屈曲30°固定。

(2)限制活动期:术后第4~6周,属于细胞的再生期,用支具保护限制膝关节在10°~90°活动,拄拐辅助行走、部分负重;ACL重建开始做腘绳肌锻炼。

(3)免体期:术后7~22周,此期间移植物内血管再生改建,在重建韧带机械性能未达到最高水平前,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移植物松动或断裂。去除支具后逐渐恢复日常活动,膝关节主动屈伸练习,股四头肌锻炼及腘绳肌锻炼,避免剧烈运动及负重下蹲。

(4)运动恢复期:23~30周,血管再生达到高峰,胶原纤维重塑基本完成,移植物趋于成熟,可逐渐恢复体育运动,避免参加高强度的对抗运动。

人工韧带移植重建患者,术后支具固定于10°位3周左右,待膝关节疼痛、肿胀消除后即可逐步恢复日常活动。和自体及异体移植重建手术患者不一样的是,除职业运动员患者外,应尽量避免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因人工韧带磨损过早进行翻修手术。

十六、股骨头坏死患者行钻孔减压及髋关节镜清理术后康复及进行功能锻炼的原则是什么

由于接受上述手术的患者多为早期股骨头坏死,术后可以配合保守治疗。首先,应解除致病因素,如禁烟酒、停止服用激素等,如有内科疾病需长期服用激素的患者则需由内科评估后,将用药量尽量调整至最小。其次,可以针对髋关节内软骨退变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改善关节腔内环境。第三,由于髋关节手术中对患肢进行了牵引,术后要注意有无肌肉牵拉伤,鼓励患者早期主动活动。

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功能锻炼的目的主要是防止组织粘连、肌肉萎缩、关节僵直、改善患髋功能状态,重塑坏死的股骨头。但锻炼应该科学地进行,一般来说,功能锻炼应注意如下原则。

(1)功能锻炼必须在正规治疗并且病情开始稳定后进行,需要有专业医护人员指导,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2)锻炼过程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如古人所说的“欲速则不达”。

(3)功能锻炼过程中如出现摩擦音、轻微交锁感、轻微疼痛等,均属正常反应,稍事休息就会缓解;但如果疼痛剧烈,休息后仍无明显好转,则应适当减少活动次数和活动幅度,必要时咨询专科医师。

(4)功能锻炼动作切忌粗暴,应以主动锻炼为主,他人辅助或被动锻炼为辅。

(5)晚期股骨头坏死或股骨头中出现骨小梁断裂区域的患者须扶拐直线行走练习,活动中应避免突然的旋转动作,防止股骨头及髋臼因扭矩或剪切力过大导致损伤甚至骨折,待断裂的骨小梁修复后,可在医生指导下继续练习。

十七、髋关节镜术后的康复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

1.早期保护修复关节面或组织,避免和减少手术后的炎症反应。

2.避免过度的股骨颈及头颈交界处压力与张力。

3.避免过度拉紧修复后的关节囊组织。

4.避免过早、过度的患肢负重和过多、过度的关节活动。

5.预防下肢静脉血栓、防止肌肉萎缩。

十八、髋关节盂唇修复术后康复计划

1.术后0~3周,行踝背屈与跖屈,股四头肌、腘绳肌、臀大肌、臀中肌等长收缩训练,内、外旋(<25°)训练,外展(<25°)训练,髋关节屈曲<90°。持拐或助行器辅助下患肢部分负重行走。此阶段康复目标为减轻疼痛、水肿与炎症反应,防止肌肉萎缩。

2.术后4~6周,开始进行站立位主动屈曲、后伸、外展、内收4个方向的抬腿训练及直腿抬高训练、单脚站立平衡训练,在耐受范围内逐步进行患肢负重行走,进行最大范围内髋关节活动度练习,弹力带阻力对抗下训练内外旋。避免过度的髋关节屈曲和外展负重训练。此阶段康复目标为恢复全范围关节活动,加强肌力训练。

3.术后7~8周,加沙袋进行髋关节各个方向训练,重点为后伸及外展训练,进行肌肉耐力训练,增加有氧训练及侧向移动的灵活性训练。此阶段康复目标为增强肌肉力量耐力训练,平衡协调本体觉。

4.术后9周以后,适当增加沙袋负重训练,进行髋关节各个方向抗阻力训练,增强肌力,恢复体育运动能力。

十九、肩袖损伤修复术后康复

术后康复的目的在于消除疼痛,促进修补的局部组织愈合,增强肩袖肌力,稳定肩关节,恢复肩关节正常活动范围,恢复日常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

肩袖愈合过程需要6~8周,在这段时间内通常不应进行肩关节的主动活动和功能锻炼。根据肩袖愈合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变化,将肩袖损伤的术后康复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1阶段(0~2周):使用肩前臂吊带。在无痛的范围内进行肩关节各个方向的被动活动。术后1d即可开始手部握力训练,术后1周开始肩周肌等长收缩练习。此期康复的主要目的是减轻肩袖修补部位组织水肿和炎症,减小修复处组织张力,缓解疼痛。

第2阶段(2~6周):继续使用肩前臂吊带。在不引起肩部疼痛的情况下,进行肩关节摆动训练和画圈训练,逐渐增大肩关节被动活动范围。术后2周进行肩周肌肌力的等长收缩练习。术后4周进行肩周肌闭链练习,如手触桌子、墙壁等抗阻训练。术后6周开始肩周肌肉的主动运动练习,但应避免外展方向上的力量练习。此期训练目标是防止肩关节粘连、肩关节肌肉萎缩。

第3阶段(6~12周):术后6周开始增加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在不引起肩关节疼痛的情况下,尽量完成肩关节最大范围的活动。可以用肩滑轮、肩梯、肩关节训练器械等辅助训练,使肩关节活动范围基本恢复正常。肌力练习主要加强冈上肌肌力训练。此期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加强肩袖肌主动活动和肌力,恢复肩关节正常活动范围。

第4阶段(12~16周):加强肩关节各个方向的主动活动,使肩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达正常范围。继续渐进地加强肩周肌抗阻训练,逐步恢复正常肌力。

在各康复阶段,可使用无热量短波、超短波、磁疗等理疗方法配合。

二十、冻结肩微创治疗术后康复

第1阶段(术后0~2周):此阶段为制动阶段,目标是保持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同时减轻肩关节及周围组织的水肿。术后第1天开始仰卧位进行肩关节各向的主动、被动活动,活动范围尽量达到最大。术后2~3d开始肩臂部肌肉等长收缩练习。每次治疗后冰敷15~20min。

第2阶段(术后2~4周):保护性阶段。可以采用滑轮、棍棒、滑车等器具进行肩关节各个方向的主动活动练习,或者在无痛的前提下进行爬肩梯练习。此期的目的是防止肩关节粘连,恢复正常活动范围,增强肩周肌力。

第3阶段(术后4~8周):此期的训练目标在于改善肩周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及肩关节本体感觉。增加肩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尽可能完成所有平面的肩关节最大范围的活动。

第4阶段(术后8~10周):运动功能恢复阶段。加强肩关节各个方向的主动活动,使各方向活动达到正常范围。加强肩周肌的抗阻训练及技巧、灵活性和协调性训练等。

二十一、肩关节前向不稳的术后康复

肩关节前向不稳的术后康复主要目的是加强对静立性稳定结构的保护,增强动力性稳定结构的强度,加强盂肱关节的神经控制能力,建立肩周肌-肩袖-关节囊的协调关系。康复早期避免对肩关节前方结构的牵拉,保持损伤部位的相对静止,促使损伤部位的愈合。创伤性肩关节前向不稳的康复训练主要是加强动力性稳定结构的训练,这样可以部分代偿静立性稳定结构的作用,从而保护静立性稳定结构促使其愈合。

二十二、距骨剥脱性骨软骨炎患者术后处理措施都有哪些

行钻孔治疗的患者应在非负重的情况下积极活动8~10周,接受植骨治疗的患者应固定6~8周,避免负重,直至植入物与周边组织完全融合,X线片提示完全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