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后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术后康复训练计划的制定是根据患者不同的伤病情况和治疗阶段而采取相应的康复、物理治疗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并要求病人密切合作,进行主动、被动、强化训练,达到功能恢复的最终目的。半月板缝合术后的康复训练,是为了改善关节滑液循环、代谢,进而提供缝合后半月板的营养,促进愈合,恢复关节正常活动度,增加膝关节活动强度、力量和耐力。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保证缝合半月板的正常愈合,防止关节僵直。因此,康复训练在半月板修复术后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术后第1天即开始康复训练。训练时必须佩戴支具,支具型号必须合适,支具的膝关节活动度调节中心置于内、外侧膝关节间隙。训练前,将支具屈伸活动度调至为0°~30°,相对制动,避免活动时挤压缝合后的半月板影响愈合。身体平躺,自然放松,以下所有动作均在床上完成。①踝泵活动:术肢自然伸直,足极度跖屈维持2~3s后放松3~5s,然后极度背屈维持2~3s,这样下肢肌肉可以起到类似泵的作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②髌骨活动:术肢伸直放松,用手缓慢推动髌骨上下左右移动,避开刀口,正常情况下患者可感到局部稍有酸胀、发热感。③压膝运动:患肢踝后垫圆枕,直径约5cm。膝关节向上抬约3cm,随后下压,足跟固定,牵拉后关节囊,防止术后粘连。④抬小腿:膝下垫6~8cm厚的圆柱形垫,以膝关节为轴心,大腿固定,抬小腿及足踝部,足跟离床约5cm,小腿伸肌群收缩。⑤直腿抬高:身体平卧,收腹,股四头肌紧张,大腿直腿抬高与床成60°角左右。术后第1天可辅助患者上抬落下,如果患者用力过大,出现膝关节胀痛或牵拉伤口疼痛,可将支具屈伸活动度调至0°,这样可以相对固定膝关节。⑥下地行走:术后4周内患肢不能负重,下地患者双手使用拐杖或助行器,拐杖高度以平乳晕处为宜,避免使用带滑轮的助行器。持拐站立时,用手腕力量支撑行走,切忌腋下用力,防止腋下皮肤、周围软组织、神经丛损伤。第一次下地时,患者会感到身体大量血液涌向小腿,局部有发沉、充血、麻木的感觉,少数病人足部皮肤呈紫色,患肢放平后以上症状消失,多次下地后以上情况会明显好转。术后第5周患肢开始部分负重,负重大约占身体重量的25%(足尖点地)。第6周患肢负重约占身体重量的50%(前足踏地),站立时,双腿可以各负重50%。第7周占身体重量的75%。第8周开始可以完全负重。此时患肢仍需要扶单拐予以保护。第9周时可完全弃拐行走,第10周去支具正常行走。上述负重行走时,关节部位甚至整个患肢可出现酸胀、麻木感。如出现不适,酌情推迟负重时间或向专科医师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