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张之洞、刘坤一、陈宝箴电
(光绪二十四年八月三日 1898年9月18日)
窃遵宪前奉电开,奉旨:刘坤一电称,康有为电,奉旨改《时务报》为官报,汪康年私改为《昌言报》,抗旨不交等语……
伏查丙申春月,遵宪奉旨暂留江苏办理教案、商务各事宜,因往上海。当时官书局复开,刊有官报。遵宪窃意朝廷已有变法自强之意,而中国士夫闻见浅狭守旧。自知非广刊报章,不足以发聋聩而祛意见。先是康有为在上海开设强学会报,不久即停,尚存有两江总督捐助余款。进士汪康年因接受此款来沪,举人梁启超亦由官书局南来,均同此志,因同商报事。遵宪自捐一千两,复经手捐集一千余两,汪康年交出强学会余款一千余两,合共四千两,作为报馆公众之款。一切章程格式,皆遵宪撰定。公商以汪康年为总理,梁启超为总撰。刊布《公启》,播告于众,即用遵宪等名声明“此举在开风气,扩闻见,绝不为牟利起见”。又称:“有愿捐赀襄助拓充此报、维持此举者,当刊报以表同志。”遵宪复与梁启超商榷论题。次第撰布。实赖梁启超之文之力,不数月间风行海内外,而捐赀助报者竟有一万数千元之多。是此报实为公报,此开设《时务报》之原委也。今以公报改为官报,理正势顺。遵宪行抵沪上,汪康年送到报馆本年六月结册,除收款、付款各项,业经收支销数,官报接收,毋庸追问外;据其所开存款各项:一、存现银;一、存新、旧报;一、存自印书籍;一、存各种书籍;一、存器具;一、存未缴之书赀、报赀;共值额数约一万数千元。
遵宪筹商核议,窃谓均应交与官报接收。所有派报处所及阅报姓名,亦应开列册单交出,官报接收,即接续公报,照常分派,以便接联而免旷误。如结册中有未付之款,派报处已经收钱尚未期满之报,官报接收之后,亦应查照原册,一律接办。
又《公启》称:将来报章盛行,所得报费并不取分毫之利,归入私囊,或加增报纸,或广招译人翻书,以贱价发行;又称捐款在百元以上者,可以酌议成数,分别偿还。其不愿取回者,听官报接收之后,如果清算旧数,实有赢馀,此二条似亦可酌量办理。如此接收,官报与公报联为一气,派报更易推广,于报务似有裨益。
所有遵宪遵旨查明开报原委及秉公核议支收之法,是否有当,理合请旨遵办。
除将《〈时务报〉公启》及《时务报》馆现在结册,另行赍呈总署、军机处备查外,伏乞代奏皇上圣鉴。出使日本大臣黄遵宪谨上。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