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五十岁
正月致函前新加坡总督施密斯,详述任总领事时,商人缴存运载烟土的偿税保金经过,以及该款共四万元存于琼商蔡文宝处,其后提交库务司收贮情形,然而,“德国朝廷因闻此等武断之谤故遂递行辞却,不允补充中国驻德大臣”。“所云勒收此税一事,则今尚有公禀存案,可核而知”。
正月至二月间 致函梁鼎芬倾吐使德、英事不成后心情,称“遵宪平生视富贵泪如,于进退亦绰绰,然而此刻胸中抑郁,为平昔所未经”,“居此数月,益觉心灰,译署几作战场,狺狺之吠,直无休日”。
三月 与唐文治、张元济等京师名士于崇效寺观牡丹。又过何翙高谈日本事,并题《象山图》。
三月十日 致汪康年书谈时务报馆章程的重要性,“此馆章程,即是法律”。“章程不善,可以酌改,断不可视章程为若有若无之物”。“宪纵观东西洋各国,谓政体之善,在乎立法、行政歧分为二,窃意此馆当师其意”。
三月二十一日 致汪康年书谓“《日本杂事诗》为初到东瀛时作”,成于光绪五年,“此书寓意尚有与《国志》相乖者,时有删改”。
五月 新授湖南长宝盐法道。
五月三十日 谒户部尚书翁同龢,长谈,重在延德人、练德法。
六月初六日 与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曰:“二十世纪之政体,必英法之共主。”胸中蓄此十数年,未尝一对人言。矢野力加禁诫。
六月十五日 向翁同龢辞行,明日起身,长谈:“第一事开学堂;二事缓海军,急陆军,十五万人已足;三事海军用守不用战。三大可虑:一教案,一流寇,一欧洲战事,有一于此,中国必有瓜分之势。论人才少许可。于晦若、沈子培、姚子良、沈尚能办事。盛杏荪、郑苏戡、梁启超、叶锡勇、杨文骏,并好才。”
六月十六日 出京赴湖南长宝盐法道任。因陈宝箴一再电促,决意不回家,即由沪赴湘。二十六日至沪,七月初往江宁,七月底过湖北,八月入湘。至沪,因主张《时务报》举董事,几与汪康年决裂。登黄鹤楼,有《上黄鹤楼》诗。登过岳阳楼,有《上岳阳楼》诗,诗中有“当心忽压秦头日,画地难分禹迹州”句,注谓:“近见西人势力范围图,竟将长江下游及浙江、湖南指入英吉利属内矣。”又注:“是日有西人登楼者。”抵长沙,吊贾谊宅,有《长沙吊贾谊宅》诗。
八月 原任长宝盐法道李经羲升湖南按察使晋京,遵宪履湘任,即署理湖南按察使。
九月十六日 张之洞致电陈宝箴、黄遵宪,指斥《时务报》第四十册梁启超所作《知耻学会叙》,内有“放巢流彘”一语,“太悖谬”,称“报馆为今日开风气、广见闻、通经济之要端,不可不尽力匡教维持”,令“此册千万勿送”。十七日,陈宝箴复函张之洞谓此册尚未到,“预饬停发,并嘱公度电致卓如,以副盛意”。同日,黄遵宪致函张之洞,“既嘱将此册停派,并一面电卓如改换,或别作刊误,设法补救”,表示以后“所作报文,宪当随时检阅,以仰副宪台厚意”。
九月 谭嗣同等主张设立时务学堂。黄遵宪“甫经到湘,即闻湘中官绅有时务学堂之举”。在陈宝箴、黄遵宪支持下,湖南时务学堂于本月开始筹办。
是年底 拟《湖南保卫局备忘录》,备办之事三十二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