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鉴:典藏诵读版》简介
《中庸全鉴:典藏诵读版》这本书是由(战国)子思创作的,《中庸全鉴:典藏诵读版》共有144章节
1
前言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
2
第一章 天命:天地之化本于中和
【原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
3
1.秉承天命,天人合一
《中庸》开宗明义,肯定:“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性”、“道”、“教”三项,用以解释“道”的渊源。作者认为:上天以阴阳五行的道理来交付给人,...
4
2.道不可离,君子慎独
慎独是儒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自我修身方法。 作者强调,对于这伟大的天道,君子即使在众人眼睛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谨慎儆戒,不...
5
3.要有“三省吾身”的态度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慎独境界,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这需要“三省吾身”的态度。 内省是做人的职责,人只有通过内省才能提升自己。其实,平心静气地正视自己,客观地...
6
4.中、和是一切的根本
《中庸》的第一章讲到一个重要的问题: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与中、和的关系。 所谓中,就是适度,无过无不及。只有适度,才能和谐;中是和的前提和条件。所以和又称中和;和为...
7
第二章 时中: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典】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译释】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
8
1.做个坚守道德的君子
孔子在许多言论中都用君子和小人作为一种例证。做小人易,做君子难,而做比君子更高的圣人,则是难上加难。 所谓君子中庸就是君子行事符合中庸之道。不偏叫“中”,不变叫...
9
2.反中庸者是可怕的
“反中庸”者做人做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与人争夺利益,甚至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以损人利己为快乐,他们当然不会中庸,为达目的,他们会不择手段。这就是君子与小人之差...
10
3.去除内心的肆无忌惮
中庸的本质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大局观。君子以仁为本、以和为贵、以公为心,知道遵循人伦道德和自然之法则。而小人不同,他们以私欲为中心,以利益为上,以占有为快乐,...
11
第三章 鲜能:人生在世,都是有欲望的
【原典】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译释】 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解读...
12
1.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中庸是最高的德行,正因为它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为什么呢? 鲁迅说:“然则圣人为什么大呼‘中庸’呢?曰:这正因为大家并不中庸的缘故。人...
13
2.孔子的中庸思想
“中庸”强调的是做事守其“中”,既不左冲右突,又戒参差不齐。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它是孔子尤为提倡的。虽然在《论语》中“中庸”一词仅出现过一次,但中庸的思想却时时闪...
14
3.人的欲望永远都不能满足
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这是“中庸”的原则。中庸说来简单,实际上很难做到,我们的言行举止往往失之偏颇,过于追求物质就是其中之一。 得到舒适而且悠闲的享受,是人类...
15
4.必须克服褊狭的劣根性
孔子之所以感叹中庸之道“民鲜能久矣”,是因为他深刻地发现人类的一个劣根性,这个劣根性就是违反平淡恒常。在孔子看来,具有平常心是对人最高的评价。但是,人总是想要超...
16
第四章 行明:既无过之,亦无不及
【原典】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译释】 孔子说:“中...
17
1.万事都要讲究一个“度”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过”和“不及”两个概念,是后来成语“过犹不及”的最早来源。 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
18
2.物壮则老,过犹不及
“酒饮微醉,花看半开”,凡事总要恰到好处。事物达到了强盛的极点,就会逐渐衰弱,这就违反了“中庸”的原理,会很快地灭亡。 月盈则亏,水盈则溢。水与月都是自然界最有...
19
3.适度才是正确的选择
一饮一食皆有味,然而孔子却说饮食者“鲜能知味也”,为什么呢?因为饮食者大多“过”或“不及”。“过”者以超越的态度将味消解、转换为生命的材料、工具等,而“不及”者...
20
4.骄矜者无知,自知者智慧
“中庸”不是平庸、碌碌无为,中庸追求的是不亏不盈,可进可退,不急不缓、不过不及、不骄不馁,得人生大智慧与为人处世中较为完美的平衡点。中庸要求我们做人处世追求适量...
21
第五章 践行:积极实践
【原典】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译释】 孔子说:“中庸之道大概不能实行了吧!” 解读...
22
1.中庸不是用来研究的
中庸之道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理想,又是一种现实的道德实践活动。中庸之道上达于天,下至于地。它发端于浅显的知识,推究到事物的深奥精妙之处,昭然于天地万物之间。 学《...
23
2.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既然孔子提倡的是中庸之道,那么,孔子为什么说中庸之道大概不能实行了呢? 这是孔子再度发出的感叹,强调这不是个口号或理想,而在于实践。由于人们不明白中庸之道的意义...
24
3.学以致用方显真智慧
孔子很重视学以致用,在《论语·子路第十三》中,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意思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
25
第六章 大知:大智慧者执两用中
【原典】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译释】 孔子说:“舜难道不是最智慧的人吗?舜喜欢向别人发...
26
1.执两用中是杰出的领导艺术
这一章,孔子通过对舜的赞扬来表达自己对于修身、治国的观点。好问而明察,好问而且要全面地了解、透彻地咨询,才能明白事情的真相;能够辨明别人话语里的表面意思和深层意...
27
2.隐恶扬善,律人安人
“执两用中”其具体对人的原则就是“隐恶扬善”。对于恶劣的、邪恶的,尽量隐匿、消除它的不良影响,不能让其成为动乱社会的炸弹、混淆人心的邪说、诱人堕落的魔鬼;而对于...
28
3.扬长避短,以扬为主
领导者的任务,简单地说,就是找到合适的人,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然后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创意完成本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要“隐恶扬善”、“执两用中”,使人才...
29
4.多征询下属的意见
孔子认为,舜之所以是最智慧的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舜好问以好察迩言”。的确,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虽然舜是最后的决策者,但这个决策绝不应只经过他一个大脑的思考和...
30
第七章 予知:聪明反被聪明误
【原典】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gǔhuò)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译释】 孔子说:“人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