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是不能错乱的
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虽然客观上已经成为与自然界相分离的独立存在,但并未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的区别,这时的人还是“本能的人”或“野蛮的人”。只有当具备了与天相分的自我意识,或人格初步觉醒的时候,人才能真正与自然分开。而只有天人相分、人物相分之后,人类才可能有对天的认识,才有了中国古人“天地者,生之本”的主体认识。同时才有了人应该对天、对大自然持什么态度,如何处理天人关系这一根本性问题的提出,也有了中国独具特色的“天人合一”及“循天道、尚人文”观念。礼——这一基于中国独特的人文创造便诞生了。
随着男女之分及与他人、与群体区分的实现,人们对人类自身的由来,即人类社会本原的探讨成为可能。于是才有了所谓“混沌”、“洪元”、“阴阳”之类的概念,才有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及黄帝、颛顼等所谓皇帝及人文始祖,也才有了灵魂观念和祖先崇拜,并导致以“反本修古”为目的,旨在规范和调整人际关系的“礼”的正式诞生。
“礼”明确了人伦之分,即夫妇、父子、兄弟及后来出现的君臣上下之分,也就是所谓“五伦”的名分定位。而只有明确了社会人伦关系,才会有人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职责的定位,才能使人各安其位,各守其职,各负其责,各尽其能。

中国文化是“礼”的文化,其核心是儒家的中庸观念。本章就是从祭祀着眼来讲述礼数的。
孔子认为,祖先已经去世了,子孙能够完成他们的遗愿、继承他们的事业,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还不要忘记祭祀祖先的在天之灵。祖庙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同时,又是祖先之灵位平时所在的地方,这就像我们自己居住的地方需要洒扫和修缮一样,所以,到春秋两季,应该到祖庙去洒扫修缮一下。洒扫修缮是不忘祖先的体现,祭祀则表示对祖先的敬意,就像祖先仍然在世一样。摆放那些祭祀用的器具,准备好象征所祭祀的人所要穿的衣服,献上当时的时令食品。这些做法,与奉养健在的父母有何不同呢?略有不同的也只是奉养父母是时刻都需要的,祭祀祖先却是有时限规定的。
高高地升起先祖的牌位,是不忘祖先;举行祭祀礼仪,是表达对祖先的敬意;演奏祭祀的音乐,是与祖先同乐;敬重那些先祖所尊贵的人,是继承先祖的遗志;爱护那些先祖所亲近的人,是效法先祖的仁义。贯穿于其中的,以一颗诚敬之心,对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人。
在祭祀的时候,祖先牌位的顺序不能错乱,其道理与树木不能本末倒置一样。始祖是一个家族的根,排在中间最上位;左侧排列二世、四世、六世,称为“昭”;右侧排列三世、五世、七世,称为“穆”。这种昭穆的排列,犹如枝干虽分而又相互交错,并非各自完全独立无关,他们共同尊敬着同一个始祖,共同担负着光宗耀祖的责任和义务。所祭祀的祖先在上,参与祭祀的子孙在下。所有参加祭祀的人,都是按照爵位来排列顺序的,由此区别贵贱。所谓贵,是指爵位高的人,他们的地位高而且责任大、人数少;所谓贱,是指爵位低的人,他们的地位低而且责任小、人数多。在安排祭祀事务的时候,根据贤德情况来确定,以贤德者为主,体现“任贤”之义。所祭祀的祖先,用自然的顺序来排列,合乎天道;参与祭祀的人,依照爵位高低来排列,合乎地道;主持祭祀的人,根据品德来安排,合乎人道。
祭祀祖先的仪式完毕之后,举行宴饮,主持祭祀的弟子依次向来宾敬酒,体现对贤德者的尊敬与感谢;参与祭祀的子孙依次向长者敬酒,体现对长辈的敬意与感谢。敬贤则能见贤思齐,敬长辈则能尊老爱幼。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今天的卑贱者,知道见贤思齐、尊老爱幼,来日就可能是高贵者。

宴饮时,众人根据头发来判定年龄大小,用来大体确定长幼之序。根据头发来判定年龄,只能是大体判别一下长幼,以便尽量做到长幼有序,其中同样体现着尊老爱幼之意。宗庙之礼,虽然体现了昭穆、贵贱的秩序,分别了贤与不肖,尊与卑的不同,但是也在恰当的礼仪中引发了人与人之间内在的情感沟通。
在宗庙之礼中营造出来的浓烈气氛,置身其中的人们将不同程度地受到熏陶,这是孝的教育。宾主上下,和乐融融,协调有序,足以告慰祖先,足以使家族团结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