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信是最强的凝聚力

2.民信是最强的凝聚力

“民信”,是令行禁止,上下同心同德,克服一切困难,是建设国家的可靠保证,是战胜一切灾祸,抵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独立和人民安全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得民信,就是得民心,无往而不胜利;失民信,亦即失民心,就处处碰壁、受挫折、遭灾难。

《论语·颜渊》中,子贡问政孔子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说:“如果万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三项中,哪项为先?”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又万不得已,一定要再去掉一项,那么,在这两项中,又哪项为先?”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哪有不死?但,如果无信,人民不信任政府,那么,国家也站立不住,其群体也不存在了。”

“民无信不立。”一个得不到人民信任的统治者,是不可能长治久安而不被人民所推翻的。历史上,纵然像秦始皇在“六王毕,四海一”那样一统天下时的显赫声势和鼎盛不可一世,最终还是难逃覆灭的命运,由于暴虐无道,得不到人民的信任,亦即失民心,因而仅仅十余年,就被人民的起义埋葬了!

春秋时期,齐国将要攻打鲁国,在举国上下没有良好对策时,鲁庄公手下大臣施伯举荐了一文武全才之人——曹刿。

鲁庄公见面就问曹刿怎样才能打退齐国人,曹刿说打仗没有一定之规,要看具体的情况行事。曹刿反倒问鲁庄公准备依靠什么打退敌人,鲁庄公说:“我经常把自己吃不完的食物、用不完的东西分一部分给百姓,我相信百姓会感恩戴德,能够跟着我去同齐人作战。”

曹刿说:“那只是些小恩小惠,不是大的政策法令,也不是国家的施政纲领和施政措施,因此,不能从根本上取得百姓的信任,再说,得到小恩小惠的毕竟是极少数人,百姓怎么愿意替您卖命呢?”庄公又说:“我祭祀神灵祖先的牛羊宝石,从来都是按规定奉献,从不敢有所欺诈,我的诚实一定能取得百姓的信任。”曹刿又说:“这只是对待神灵祖先,是个人品行的一个很小的方面,怎能获得百姓的信任拥护呢?”庄公最后说:“国内大小诉讼案件,我虽不能每件都亲自办理,但我总是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决断,我想这会有点用处。”曹刿这回点头道:“这才是根本的方面,说明您关心人民的疾苦,愿意明察是非,施政明正廉洁,肯定会得到广大百姓的信赖和支持。我看凭这条可以跟齐国打上一仗。”

齐、鲁两军在长勺会战,以鲁国大获全胜而告终。长勺之战的胜利,主要靠两条,一是曹刿能够正确地掌握和利用战士的心理和情绪,把握住了作战的规律,再加上他的谨慎和果断,处处不失时机,就在具体的战略战术上掌握了主动权。其二是鲁国有民信,人心可用,长勺之战一方面是鲁国的保卫战,带有一定的正义色彩,更重要的是鲁国统治者较为廉明,有一定的威望,人们愿意替国君打仗。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鲁人才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其实前一方面是具体的战术运用,后一方面才是根本,如果民心不可用,无论怎样巧妙的战术也是无济于事的。

同样的反面事例发生在鲁国和邹国的一次大规模冲突中。在两国的交战中,邹国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人,而士兵百姓却没死一个,邹穆公十分不理解,向孟子问道:“这些人不为上司去拼死,如果杀他们,实在是人太多,法不责众,杀不胜杀;如果不杀他们,他们仇恨地看着上司被杀而不去拼死解救,实是罪不容诛。这该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说:“每逢凶年饥岁,您的百姓是什么样子呢?年纪大的饿死后被埋在沟里坑里,年轻的逃散到别的国家去,这样的有几千人。而您的仓库十分充实,府库里也堆满了钱财,您的官吏都不禀告您,这是欺骗国君,残害百姓。这样的官吏还不该死吗?”这就是孟子说过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意思是说,你怎样对待别人,你就会得到怎样的回报。在这里,邹国与鲁国,可谓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当然,不战而胜无非指的是富国强兵,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尤其是取得民众的信赖和支持,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从长远观点看,“信”比“食”更为重要,更具战略意义,应该十分重视取信于民——不仅施政纲领、大政方针要符合人民利益,而且说一不二,一切政策、措施都应是能够兑现的,对人民有惠,让人民看得见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取得人民的信任;也只有真正取得人民的信任,才能赢得民心,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