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曲的修养之道

1.致曲的修养之道

这一章是相对于上一章而言的。上一章说的是自觉修炼至诚的圣人,这一章则提出了“致曲”的修养之道,说的是次于圣人的人也可以做到诚,这种人被称为贤人,指睿智贤能之人。

圣人是“自诚明”,天道生就真诚的人。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圣人。“曲能有诚”,曲就是一端、某方面,不是方方面面都能做到诚,而只要在德行的一个方面做到了诚实的贤人则是“自明诚”。换句话说,他们是通过后天教育明白道理后才真诚的人。

贤人虽然只致力于某一方面,但通过教育和修养,通过“形、著、明、动、变、化”的阶段,就可以从仪态上表现出来。如果做了虚伪的事,虚伪也可以从神态中体现出来。所以当表现出善的诚意时,就会发扬光大,呈现出人性美的光辉。有了这种光辉,就能处处动人,就能让别人体察到自我光辉的精神世界,就能启示他人、影响社会,就能够使天下都认识到榜样的力量。

“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就是讲由诚到著形成物的过程,从形上到形下的世界,都是由诚而后形、著、明、动、变、化。

其实,宇宙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宇宙之一曲,这一曲对于广大的宇宙来说,真是微不足道,但即使它是如此微不足道,也是“诚”在宇宙中的一种表现,反观内心,必能发现善端,如果能尽力推而广之,就能达致极高明的境界。“曲无不致,则德无不实,而形、著、动、变之功自不能已。积而至于能化,则其至诚之妙,亦不异于圣人矣。”所以说个体德行之至精至微处又是宇宙全体大诚之至广处,因而“诚”作为一种修己的工夫,受到儒家高度重视。

《中庸》这是在告诉我们,人人通过努力都可以成为君子,都可以成为贤人。它不要求方方面面都像圣人一样,也不要求所有方面都达到绝对的诚,但只要从小的地方做起,并且在关键方面做到诚,这样,就使得人性的善体现出来,用诚实去感化他人从而化育天下。最后,“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只有能使普天之下达到至诚的那种人,才能去化育万物、化育他人,当然同时也是在化育自己。

说到底,只要你努力奋斗,条条道路通罗马,最终都可以大功告成,修成正果。

在劝人真诚的问题上,《中庸》真可以说是苦口婆心,不遗余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