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和明是互相联系的

2.诚和明是互相联系的

本章是子思承上一章孔子关于天道、人道的思想立论的,自此以下十二章,都是子思的言论,用来反复阐明本章的意思。

在《中庸》里,诚和明是互相联系的。本章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就是说,一个人若是明白了日常生活中普通而平常的活动的一切意义,诸如饮食人伦的意义,他就已经是圣人。一个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也是圣人。如果做不到,也就不可能完全明白其意义。如果不完全明白其意义,也就不可能完全做到。

“自诚明,谓之性”显然是《中庸》第一章中的“率性之谓道”,因为第二十五章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即是“道”,与“率性之谓道”是一致的。

在作者看来,人虽然具有内在的“诚”,但并非每个人都能直接表现出来,还需要经过后天的培养和教化,这即是“修道”与“自明诚”作为“教”的意义所在。因此,第二十一章的这段话,可以看做是对第一章“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说明,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而由二十一章我们可以知道,“不可须臾离也”的“道”也可以说是对“诚”而言。如果说这个根据还不够充分的话,那么,我们不妨再看第二十章下半段的论述: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者,天之道”这里可以理解为,圣人天生真诚,他们的“诚”不借后天的努力和思考而自然表现出来,也即“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它是先天自然的,故说“天之道”;而“诚之者,人之道”,是说普通人不是天生真诚,但可以经过对“善”的学习和掌握而发出内在的“诚”,它是后天人为的,需要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所以上面一段后又接着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因此,“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与“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二者思想是一致的,都可以看做是对第一章“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解释和阐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