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愎自用会导致悲惨的结局

2.刚愎自用会导致悲惨的结局

许多自以为是的人曾经是很有能力或有过很大贡献的人,在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总觉得自己比其他人强得多,以至于在很多时候总是表现出高人一等的姿态。

事实上,刚愎自用的真正原因并非是因为天下无敌,而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了解。他们可能有一定的本事,总以为自己天下第一,这一难以克服的缺点,使得他们虽然在某些方面较之其他的人优秀,却难以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甚至还可能导致悲惨的结局。关羽正是这种性格的典型代表。他战吕布、斩严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给人的快意,远远不能抵补大意失荆州的痛感。

《三国志》作者陈寿以史家的冷峻秉笔直书,在论及关羽与张飞时,他给关羽以严厉的解剖论评:“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刚愎自用,是关羽性格中的典型特征。尽管当时的人或者后世的人,都认为他的忠义勇武比张飞那种一般意义上的匹夫之勇高出一个档次,但谁都无法否认关羽的确存在着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

建安十七年,诸葛亮辅佐刘备,带张飞、赵云等一干猛将和谋士挺进西川之时,当时作为刘备争雄天下的发迹之地的荆州,却不知任命谁来镇守。诸葛亮当时似乎也找不到更适合的人选。因为当时的情况是在赤壁之战后,刘备所率荆州兵力中的劲旅,当数关羽麾下直接指挥的精甲水军,以及荆州所辖江夏刘崎的部卒。这支原本属于刘表手下精锐的荆州水军,当可称为关羽镇守荆州的主力军。在反复掂量之后,诸葛亮最后才很不放心地把荆州交给关羽,临行前,这位智慧而谨慎的诸葛先生还对关羽叮嘱再三,留下至关重要的治守荆州之策:“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因为在诸葛亮决心辅佐刘备统一天下、匡扶汉室的全盘战局中,关羽只要镇守荆州而不乱,保持蜀汉后方的稳定,就是对他与刘备商定的“隆中战略计划”最大的胜算筹码。所以诸葛亮要求关羽在荆州实施军事防守的同时,以防为主,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可命关羽这位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直取曹魏的大本营许昌,最后赢得天下。

但是,由于关羽刚愎自用的性格弱点,他在镇守荆州的十年中,严重违背了诸葛亮规定的“八字方针”,屡屡兴兵出击,既破坏了“东和孙权”的稳定格局,也造成军事上的兵力分散、首尾难顾,未能有效地“北拒曹操”,最后落得个腹背受敌,北败于樊城,南丢失荆州,兵败逃亡,于麦城途中被擒。可怜这位盖世英雄,无人为他施舍忠义仁爱相救,不仅被军前处决斩首,死后还留下身首异处的千古悲剧。

关羽性格的刚愎自用,在《三国演义》第75回至第77回也显露明显:

关羽水淹七军,擒了于禁,斩了庞德后,威名大振,华夏皆惊,这时候正是关羽军事上的顶峰期,可其巅峰仅维持了不足一年,就败在了东吴吕蒙的手下。吕蒙深知关羽荆州兵马整肃,沿江有烽火台之备,极难成功,便对孙权提出纵骄关羽之策,以名不见经传的孺子陆逊代其职务,自己装病,陆逊差人拜见关羽,言辞卑谨,乞求两家和好,关羽召见使者后仰面大笑,指来使而言曰:仲谋见识短浅,用此孺子为将。遂撤荆州大半兵力攻樊城(曹操将徐晃守城),戒备之心失大半。

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时,关羽正率兵与徐晃交战,关平中了徐晃的埋伏,死伤无数,关平、廖化二人奋力死战,夺路而逃回,见了关羽说人言荆州被袭,关羽不信,喝曰:此敌人讹言,以乱我军心耳!东吴吕蒙病危,孺子陆逊代之,不足为虑。

关羽被徐晃打败后,进退无路,虽决计再取荆州,又被东吴蒋钦、丁奉、徐盛大败,部从只有三百余人,走投无路,只得进驻麦城等待援军。派廖化去上庸刘封处借救兵。刘封是刘备的干儿子,当初刘备立嗣时关羽说了不利于刘封的话,刘封一直怀恨,按兵不出。

关羽败走麦城时,只有约300人的队伍,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只得听从赵累的建议逃亡西川,去西川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大路,一是小路,皆通西川。王甫建议走大路,怕小路有埋伏,此时的关羽仍趾高气扬地说:虽有埋伏,我何惧哉!约走二十余里,被东吴将朱然率军截住,关羽不敢战,望临沮小路而走,不上四五里,又被潘璋掩杀,赵累死于乱军之中,此时仅剩十余人跟随,行至决石,被潘璋部将马忠所获,父子随后伏死。

关羽一生战功赫赫,对刘备忠心耿耿,始终不渝;智勇盖世,屡战屡胜,所向无敌。但刚愎自用的性格特征却导致了他悲惨的结局。正是关羽自负自大的性格使他忘乎所以,才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悲剧的命运,而且还断送了诸葛亮整个图谋中原、匡扶汉室的战略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