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良好的榜样
《中庸》认为,治理天下,为上者应该从自身的德行着手,“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这样,他的行为作风就是天下人的法则或榜样;说的话就是天下的道理或规则。

注重自身修养,在言行中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正”影响部属,以此让人信服,是推行“王道”的必然选择。
施行“文景之治”的西汉文、景两帝,在他们统治期间励精图治,并以身垂范,为百姓做出了榜样。他们反复强调以农为本,号召臣民重农,同时文、景两帝自己亲自动手,身体力行,为天下先。文帝诏开籍田,亲自耕作,景帝“朕亲耕,后亲桑”。文帝在全国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注意先从自己做起。一次,文帝想盖一座露台,和工匠一计算,需花费黄金百斤,相当于中等人家十家的财产,就取消了这个计划。
史载,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圃、车骑、服饰,无所增益”。他身穿用“戈绨”做的袍子,“戈绨”为当时普通的衣料。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即穿着短裙。他们的帷帐,连花纹也没有,十分简朴。就连死后造陵,他也反复叮咛,建陵要因地制宜,从简办事,不许劳民伤财。下诏说:“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临终前,文帝还下遗诏,说:“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我甚不取。”主张薄葬,反对浪费。
君主为百姓作了表率,上下同心,终达到物阜民丰,国泰民安的治世。司马光曾生动描绘如下:“国家太平无事,非遇到水旱灾害,老百姓家家富裕,人人有充足粮食,库府中货物堆积如山,用之不竭,京师府库中的钱多达数百亿,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国家仓库里的新粮压着陈粮,流出仓库堆积于外,以至于烂掉不可食用。广阔田野马骡成群,人们以乘母马为耻。人人自爱以犯法为耻,以行义为先,以愧辱为绌。”

唐王李世民不仅说“若要安定天下,必须使自身合于正道”,而且自身也努力做到清正廉明。他教育群臣不能损害百姓来满足自己的奢欲,如这样做,恰如割下大腿肉以饱口腹,肚子饱了,身也死了。贞观初年,关中大旱,他命令抚恤灾民,不使饥寒而亡,又用大量赎金赎回流离外邦或被外族掠去的百万难民,使其安家生产。他把高祖选进皇宫的美女,释放三千余人出宫,任其择偶出嫁。他对王公贵族的衣、食、住、行、婚、葬等都有明确规定,不允许铺张浪费。太子举行“加冠礼”,原选在二月,太宗知道后说:“二月是春耕时节,应改在十月为好。”时刻不忘“存百姓”。贞观十二年,李世民出巡山西,蒲州太史赵元楷为阿谀奉承,不惜人力财力,大修楼宇殿堂,并备下上等羊百只,鱼千条,借此讨好皇上。不想太宗大为不满,训斥道:“我出巡由官府供应,你此举纯是‘亡隋弊俗’。”吓得赵元楷“数日不食而卒”。据说贞观二年,长安蝗虫为害。一天太宗在上林苑见到许多蝗虫蚕食植物,他顺手拣起几只视之曰:“民以谷为命,你们却断送了百姓的活路,宁可让你们吃我的五脏六腑吧。”说毕就把几只蝗虫生吞下去。随员劝他不要吃,以免生病。他说:“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

孔子曾经说:“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意思是说:为政就是正。君主端正自己,那么百姓就会服从于政令了。君主怎么做,百姓就跟着怎么做,君主不做的,叫百姓怎么跟着做?唐太宗也知道:“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领导者只有先正己,才能取信于民,才能正人,而后治天下!
开创清代盛世的康熙帝,八岁即位,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创造皇帝掌权时间最长的纪录,在位期间数十次挂帅亲征。一次率军远征漠北,在荒漠上驰骋数千里,正遇上大风雪。他想到的不是个人的休息,而是伫立在大风雪之中,看到部队结营完毕,自己才进入行幄;部队食毕,他才进膳。
康熙在饮食方面也很节省。据说有一天,康熙与当朝陈老丞相谈论一阵天下事后,忽然问道:“不知爱卿每日午宴用什么?”当听说只有价值两个小钱的炸豆腐一碗,窝窝头两个为午膳时,康熙很高兴,立即传旨:“自即日起,朕每日午膳只用炸豆腐一碗,窝窝头两个,不许再备别的食物。”吃了三天后,御膳房总管怕皇上常年吃窝窝头,御膳房没事可干了,骗皇上说三天伙食费高于往日,要求恢复往日标准,康熙又不能下去亲自核实,只得同意改回原来的吃法。不过皇上也吃过三天窝窝头,却传遍了民间。
这个故事虽带有传奇色彩,但却反映出广大民众对康熙帝自身履行节俭,不铺张浪费行为的敬佩之情。据统计,康熙在位的六十余年间,他北巡五十一次,六下江南,一生中不断东巡西察,大部分时间在马上、民间度过。他的这种深入下层,廉洁政事,体察民情的作风,对民众有很大的鼓舞作用,短时间内就使全国人心归顺,经几十年就建起一个庞大王朝,不能不说康熙是个高明的统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