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品格魅力感召天下
本章的最后,子思又举出《诗经·周颂·振鹭》的例子来说明为上者自身的德行对治理国家的重要作用。君子没有不这样做却老早就有美名传遍天下的。这就是说,只有这样,没有人憎恶,没有人猜度,才会有美名传遍天下,如果不如此,有人憎恶,有人猜度,哪里会有美名传天下呢?恐怕只有恶名传天下而已,如何能治理好国家呢?所以,要以品格魅力来感召天下。
四千多年前,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位“舍己忘家治洪水,劳心焦思画九州”的英雄人物。这位英雄人物就是大禹。大禹之所以能取得治水的巨大成功,除了他的聪明才智、充沛精力、勤谨办事等因素外,最为重要的,是他具有身先士卒、吃大苦、耐大劳的艰苦奋斗精神,尤其是有为天下公益而不惜牺牲私利的奉献精神。大禹自身的品格魅力,老早就有美名传遍天下,最终使他能率领和组织民众整治水患,造福社会。
相传,在尧、舜为部落联盟首领的时代,滔天的洪水淹没了平原,为了解除水患,尧帝任用鲧(禹的父亲)去负责治水。鲧采用修堤筑防的办法,非但未能奏效,反而越堵水位涨得越高,结果水势迅猛,为害更甚。舜继承尧的职位后,便免去了鲧治水的职务,并把他放逐到羽山(今山东郯城),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大禹对于舜贬斥他父亲不但毫不记恨,而且愉快地接受了委派,开始了艰辛的治水工程。
大禹和涂山氏女结婚后的第四天就毅然离家去治水。他的儿子启出生后,也顾不上回去看一看。他一心扑在治水事业上,在外面整整苦干了八年。他亲自参加劳动,手不离耒锸,总是打赤脚,栉风沐雨,脸孔变黑了,小腿上的汗毛被耒锸磨光了。因为治水土,涉山川,走路太多,脚都变形了,以至于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尤其是禹在外治水八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竟一次也没有顺便进去看一看。
对很多领导者来说,良好的品格魅力所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它能让你与别人拥有更亲近、更真诚的关系,从而获得影响力。用现代的理念来说,品格魅力实际上是非权力领导力的升华,品格魅力作用在各方面都增强了非权力领导力。
非权力领导力或者感召力的发挥,需要通过以身作则、分享和帮助等方式进行。所以领导者要讲人品和风范,用自己高尚的人格来影响身边的人,从而树立权威,顺利地实施领导工作。
一个领导者必须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这样他就能拥有迷人的魅力,而迷人的魅力则通过他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并能够传达到身边的每一个人的意识里,在他们的心目中树立起威信。房玄龄就是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着他身边的人,并让这些人乐意与他合作。

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任命房玄龄为中书令。这一年的九月,唐太宗对朝中官员论功行赏,并让陈叔达在殿下唱名示之。结果,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功列第一,房玄龄封爵邗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
不久,房玄龄进位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更爵魏国公。一天,唐太宗与房玄龄议论为政之道,房玄龄说:“为政之道,应当用法宽平,早晚尽心,恐一物失其所。闻人有善行,如己有之。不以求全而责于人,不以己之所长衡量他人之短。”
唐太宗说:“公言甚是,朕以为政莫若至公。昔诸葛亮流放廖立、李严于南夷之地,诸葛亮卒后,廖立、李严悲哭不已,非至公能如此乎?朕非常仰慕前世之明君,公不可不效法前世之贤相也。”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房玄龄、王珪以宰相身份主持评议百官政绩,治书侍御史权万纪觉得不公,便上奏唐太宗,要求治房玄龄、王珪之罪,唐太宗派侯君集推问此事。魏征上奏为房玄龄、王珪辩护说:“玄龄、王珪皆朝廷旧臣,素以忠直为陛下看重,多所委任。其所考评之人,数以百计,岂能没有一二人不当者?察其情形,非为阿私所致。若推问出确有其事,陛下还能委之以重任吗?且权万纪自身也在考堂之上,其身不得考,便有如此陈论。此正欲激陛下之怒,非竭诚为江山社稷计耳。”唐太宗乃释而不问。
相传,当时京畿一带大旱数十天,唐太宗载房玄龄回宫之后,便下了一场大雨,解了旱情。老百姓欢呼雀跃,说:“此乃陛下优待房玄龄之故也。”由此可见房玄龄在当时百姓的心目中,堪称贤相,深受人们的爱戴。
房玄龄虽身居相位,名贯天下,却从不居功自傲,更不贪权图利。唐太宗曾经召集大臣,议论世袭之事,并封房玄龄为宋州刺史,更爵梁国公。唐太宗之所以要封房玄龄为宋州刺史,目的是为了让房玄龄的子弟世袭。但房玄龄觉得自己身为宰相,应为众大臣做出榜样,不可贪图功名,便上奏唐太宗说:“陛下,臣已身居相位,又封宋州刺史,这样恐使大臣们追逐名利,惑乱朝政,臣以为不妥,请陛下先罢臣的刺史职位,以正大臣视听。”
唐太宗深以为然,便依了房玄龄的奏折,只封其爵梁国公。房玄龄辞谢了宋州刺史之后,朝中大臣纷纷仿效,辞去能世袭的官职。唐太宗非常感慨地说:“上行下效,朝中大臣今日能如此行动,皆玄龄之功也!”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房玄龄进位司空,仍旧总理朝政。房玄龄觉得自己居相位日久,极宠隆极,累次上表辞位。唐太宗派人对房玄龄说:“辞让,固然是一种美德。然而国家赖公已久,一日而去良佐之臣,朕犹如亡去左右手一般。公筋力犹健,精力未衰,再勿辞让。”
后来,房玄龄加太子少师,当他初至东宫见皇太子时,皇太子欲拜之。房玄龄慌忙躲避一旁,坚辞不受。东宫的诸色人等,见当朝宰相如此谦虚恭谨,不由得暗中称赞,都说他是亘古未有的贤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