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德行,适应圣人之道
圣人之道,上达于天道,下通于人世,因此,能够充足有余、包容无限。圣人之道如此高大,如宫墙百仞,然而,得其门而入,则能由卑而高、由近及远,终达于至高的境界。
圣人之道不是用来放在高高的象牙塔中供人瞻仰、赞叹、研究、空谈的,而是随时随地存在并运行于万事万物之中。万物有道,依道而行,则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化育、生生不息;人人都有至善的本性,如果人人依本性而行,则天下众生万物自然而然地生活生长、子孙不匮。因此,圣人之道不自我夸耀,不脱离万事万物而独存。因为不自我夸耀,所以能高大至极。自吹自擂者,不合圣人之道;不明心性者,未达圣人之道。
纲领性的礼有三百种之多,这是圣人之道的纲目,由此纲目而能统贯之,便可以渐达于圣人之道;由此纲目而应用之,便可以达到天下太平。细节性的礼有三千种之多,这是圣人之道的具体应用之细则,能应用其中之一,便能使天下离道更进一步,能融会贯通而应用于天下,便能使天下有道。
这也就是说周文王时期的社会行为规范比较严谨而全面,然而这只有等待圣人出现后才能实行。因为自西周以来,各诸侯国封建割据,为了满足自己个人的私欲,置周文王时期的社会行为规范不顾,所以有人说,如果没有周密而周到的规律,即使有周密而周到的道,也不会严整。我们知道,规律有一定的道,道也有一定的规律,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就像地球围绕着太阳自转和公转一样,不停地转动是规律,稍快或稍慢都会严重影响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更不要说停止转动了。依椭圆形的轨道公转是道,稍微再椭圆一点或稍微再圆一点,同样会严重影响地球上的生命。这就是“本来如此”,只有这个本来如此才能成就自己和成就万物,化育万物。
作为圣者,个人的事业,也同时是天下(世界、宇宙)的事业,而宇宙的事业不过是在自己的生命中所打开的个人的日常生活。举轻若重与举重若轻达到了如此高度的和谐。
适应圣人之道,必须修养德行。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践行圣人之道。圣人之道是从效法天地之道而来,是从对千古圣贤的集大成而来,是从明心见性而推及人之行、万物之性、天地之性而来,因此才能如此博大。个人经验再多,智慧再高,也不如集众人的经验和智慧于一体;集众人的经验和智慧于一体,不如集千古圣贤的经验智慧于一体;集千古圣贤的经验智慧于一体,不如天地人合一的大道。因此,君子应该“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都走上周文王所走过的道路,才能使人民都能安居乐业。
朱熹认为,圣人之道的这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最得圣贤精神,要求学者尽心尽意研习。其实,这五句所论不外乎尊崇道德修养和追求知识学问这两个方面,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德育”和“智育”的问题。我们今天实施的教育方针,也不外乎是在这两方面之外加上“体育”一项。其性质内涵自然有本质的不同,但其入手的途径却是相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