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谦乃有容,有容方成广

1.有谦乃有容,有容方成广

走过极远的路,就知道和“远”相比,自己是多么“不远”;同理,爬过很高的山,就会意识到自己的矮小。只有拥有了这些领悟,才有可能成为一名君子。

懂得谦逊就是懂得人生无止境,事业无止境,知识无止境,道亦无止境。江海不辞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有谦乃有容,有容方成其广。

《列子》中有这样一则《两小儿问日》的故事:

有一次,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正争论不休,孔子问他们争论什么,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比较近,而到了中午,太阳就离我们远了。”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的理由是太阳刚出来时大,而到了中午时小,因此他由远者小、近者大得出自己的结论。第二个小孩则认为太阳刚出来时凉,中午时热,就由远者凉、近者热得出自己的结论。

当他们请教孔子判定是非时,孔子并没有不懂装懂地随便评论,而是谦逊地承认自己不能做出判断谁是谁非。

可见,学问无止境,即使是圣人也有许多不懂的地方,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因此,任何人都不应该有骄傲自满的理由。

任何人都有知识的盲区,会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如果能够虚心求教,就能以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

范仲淹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写作中十分严谨和谦虚。有一次,他写了一篇文章,其中有四句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写成后,他请李泰伯看。李泰伯读后,一再称赞文章写得好,并建议范仲淹改动一个字,把“德”改为“风”。

范仲淹思考了一番,欣然同意。这一字确实改得很好,因为“风”字表达的范围更宽,而且能与前面的“云山”和“江水”相呼应。范仲淹对这一改动非常满意,后来把李泰伯称为自己的老师。

从这个小故事可见,范仲淹之所以能成为历史上的名人贤者,除了其学识本领外,与他谦虚处世的品德是分不开的。

晋襄公有个孙子,叫惠伯谈,惠伯谈有个儿子叫晋周。

晋周生不逢时,遇晋献公宠信骊姬,晋国公子多遭残害。晋周虽然没有争立太子的条件,更无继位的希望,也同样不能幸免。

为了保全性命,晋周来到周室,跟着单襄公学习。单襄公是春秋时期单国的国君,学问渊博,待人宽厚而又严厉,是周天子和各国诸侯王公都很尊敬的人。晋周很高兴能跟着他学习。

晋是当时的大国,晋周以晋公子身份来到周室,他自小受父亲的教育,养成良好的品性,其行为举止完全不像一个贵公子。以往晋国的公子在周室,名声都不太好,但晋周却受到对人要求严厉的单襄公的称誉。

单襄公出外与天子王公相会,晋周总是随从在后,有时候单襄公与王公大臣们议论朝政,晋周就规规矩矩地站在老师身后几个时辰,一点不高兴、不耐烦的神色都没有。王公大臣们都夸奖晋周是个少见的恭谦君子。

晋周在单襄公空闲时,经常向他请教。交谈中,晋周所讲的都是仁义忠信智勇的内容,而且讲得很有分寸,处处表现出谦逊的精神。

人虽然在周室,晋周仍然十分关心晋国的情况,一听到有不好的消息,他就为晋国担心流泪;一听到好的消息,他就为之欢欣鼓舞。一些人不理解,对晋周说:“晋国都容不下你了,你为什么这样关心晋国呢?”晋周回答:“晋国是我的祖国,虽然有人容不下我,但不是祖国对不起我。我是晋国的公子,晋国就像是我的母亲,我怎么能不关心呢?”

在周室数年,晋周言谈举止的每一个细节,都谦逊有礼,从未有不合礼数的举动发生。周室的大臣们都很夸奖他。

单襄公临终时,对他的儿子说:“要好好对待晋周,晋周举止谦逊有礼,以后一定会做晋国国君的。”

果然,晋国国君死后,大家都想到远在周室的晋周,就请他回来做了国君,成为历史上的晋悼公。

晋周本是一个没有条件去争夺国君之位的公子,仅以谦逊的美德征服了几乎所有有权势的人,最终被推上了王位。可见谦逊的力量有多么巨大。

历史和现实中,有许多建立功勋的人往往喜欢自我夸耀,结果弄得为人所忌,使得本该受重用的也得不到重用,以至于失去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而有些智者立下了功劳却非常谦虚,从不自我夸耀,最终却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景仰。

现在许多人都对谦逊这项美德怀有不以为然的态度,认为在现在谦逊已经不适用了,人们要想崭露头角,就得敢于张扬。但事实上,谦逊才是人性中的精髓,唯有谦逊才能吸纳更多的知识和力量,才能被别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