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道德价值的评判

1.中庸道德价值的评判

在这一章中,《中庸》的作者子思举了孔子对周文王的评价。这一段是追述王季、文王、武王的事迹,是从继承和发展历史的经验问题出发,并着重指出,有了承前启后的周文王的思想,有了周文王若干年辛勤治国,新政治国之策,也才有日后的武王伐殷。是周文王奠定了消灭殷商王朝的最根本的基础。

王季是古公亶父的儿子季历,是姬昌的父亲。古公卒,少子季历继位,是为公季,后周人追称王季。周国势发展,季历同商朝属下的任姓挚氏通婚,加强了与商朝的关系。商王武乙末年,季历入朝,武乙赐以土地及玉、马等物品。随后季历征伐西落鬼戎,俘获“十二翟(狄)王”。商王文丁时,季历进一步对诸戎作战,除伐燕京之戎受挫外,伐余无之戎、始呼之戎、翳徒之戎都取得胜利,使周的势力深入今山西境内。文丁(一说帝乙)封季历为牧师(即方伯)。可能是由于周的强大,引起同商朝的矛盾,季历终为商王所杀。

文王是商末西方诸侯之长,姓姬,名昌。古公亶父之孙,季历之子。传说古公亶父见少子季历和昌贤德,想传位给他,季历的两兄太伯、仲雍为让位奔于荆蛮。古公死,季历继位,后又传位于昌。昌即位后,礼贤下士,得太颠、闳夭、散宜生、鬻熊、辛甲等臣,周国势日强。昌和九侯、鄂侯一起,任商朝三公。商纣王杀九侯、鄂侯,昌不满,为崇侯虎所谗,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得释后,昌向商献洛西之地,请除炮烙酷刑,得任西伯即西方诸侯之长。西伯昌晚年,周的势力已非常强盛,所谓“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他终身没有称王。其子武王伐商后,始终称他为文王。

文王长子伯邑考被纣所杀,文王死后,由后立的太子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即位的第二年,兴师东至孟津伐商,但因时机不够成熟,只得暂时还师。后来商纣王更加暴虐,杀比干,囚箕子,商朝矛盾急剧激化。周武王又率军东征,渡孟津,与诸侯相会,声讨纣的罪行。在甲子日清晨周军进至商郊,与纣兵于牧野决战。牧野之战周军全胜,纣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亡。

周公是武王的弟弟。武王死后,太子诵继位,是为成王。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将篡取王位,传播流言,武庚也谋划复国,与管、蔡结合叛周,纠集徐(在今江苏泗洪)、奄(在今山东曲阜)、薄姑(在今山东博兴东南)和熊、盈等方国部落作乱。周公奉成王命东征,经过三年战争,终于平定叛乱。武庚和管叔被诛,蔡叔被流放。为了消弭殷商残余势力叛周的隐患,周室首先命令诸侯在伊洛地区合力营建新邑,即周室的东都洛邑(成周)。东都既成,遂迁曾反对周室的“殷顽民”于此,加以控制。同时,封降周的商贵族微子于商朝故都宋(今河南商丘)地,以代殷商之后;封武王少弟康叔于纣都,成立卫国,赐以殷民七族;封周公长子伯禽以奄国旧地,成立鲁国,赐以殷民六族。这样,殷商余民遂被分割,逐渐服从于周室的统治。

从这一章里,我们可以读到儒家的关于中庸道德价值的最权威的评判。

对文王的评判比较容易理解,他在整个事业的开创与继承里,起了关键的作用,但他本身没有用武的举动,符合中庸之道的判断。

对武王的一举用兵(穿戎衣)伐纣灭商而取得天下,看似以下伐上的举动,但这里可是完全以天下百姓的判断为是非的取舍准则。

可见,儒家认为真正符合中庸之道的,是那符合了百姓愿望的,能够给天下苍生带来安定幸福的人,所以即使有讨伐之举,那也是剪除恶孽,不影响他本身的显赫美名。他代表了天意,代表了天命,所以照样可以贵为天子,富有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