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中庸思想
“中庸”强调的是做事守其“中”,既不左冲右突,又戒参差不齐。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它是孔子尤为提倡的。虽然在《论语》中“中庸”一词仅出现过一次,但中庸的思想却时时闪现。
如在《论语》中,孔子评价他的弟子们时说:“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孔子认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所偏,不合中行,对他们的品质和德行必须加以纠正。再如论语中记载,孔子对子张和子夏二人的评价是:“过犹不及。”“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
孔子“中庸”思想的本意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它体现的是端庄沉稳、守善持中的博大气魄、宽广胸襟和“一以贯之”的坚定信念。
商汤的开国大臣伊尹,原来不过是汤身边的厨师,他就是靠中庸之道,辅佐汤推翻了夏桀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在我国历史上维系约600年之久的商朝。
他看到汤成天为与夏桀争夺天下而忙碌着,显得十分焦急,以致一日三餐都食不甘味,就想出一个办法来引起汤的注意。他把上一顿饭的菜做得特别咸,下一顿饭的菜又故意不放盐,让汤吃得不对味而来责备自己。接着,他又把每顿饭的菜做得咸淡适中,美味可口,让汤吃得十分满意。伊尹早已算计好了,汤准会表扬自己。果然,有一次饭后汤对伊尹说:“看来你做菜的本事确实不凡。”伊尹说:“大王,这并不值得夸奖,菜不宜太咸,也不能太淡,只要把佐料调配得当,吃起来自然适口有味。这和治理国家是一个道理,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急于求成,只有掌握好分寸关节,才能把事情办好。”孟子后来对伊尹的评价是:“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意思是说伊尹在天下太平时入仕做官,在天下动乱时也入仕做官。伊尹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关键是善于把握好分寸,有所为有所不为,深悟中庸的为人处世哲理。

《易经》说,天下的事物,天下的人物,随时随地在变,每秒钟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一切都是相对的,在这个相对的中间,有一个中和的道理。孔子针对人类社会中的偏锋主张,将两方面中和,各保留其对的一面,各舍弃其不对的一面,也就恰当了。在谈及“中庸其至矣乎”的同时,孔子也感叹说:“民鲜能久矣。”这是因为,一般的人,很少能够善于运用中和之道,大家走的多半都是偏锋。
孔子一生践行中庸之道。如何行中庸呢?他说:“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的不足,不敢不勉,言顾行,行顾言。”孔夫子一生都在这样做,“非礼不动,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他一直认为,勤苦好学就接近了“智”;学以致用,努力行善,就接近了“仁”;知道什么是羞耻,不做不道德的事,就接近了“勇”。智仁勇是修身养性的基础,也是行中庸之道的要旨。
孔子在个人修养方面也特别注重行中庸之道。他认为,人与人相处,行中庸,遇事心平气和,包容共济,相互谦让,文明处世,礼貌待人,人们就会减少摩擦与争斗,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和谐相处。人们都行中庸,不但可以和谐相处,而且中庸之道还能使天与地处于融洽的位置,阴阳能平衡,天下万物才能生长发育。进而言之,中庸之道更可以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整个社会就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