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诚的三种情形
《中庸》认为,人如果能够达到像天地一般的至诚,那么他就会表现以下的三种情形:
一是“不见而章”。“见”同“现”,“章”同“彰”。有道德的人,不用故意表现自己有道德,他的生存状态很自然,他的道德自然而然就洋溢出来了。我们只要跟他接近,都能够体会得到。比如,太阳不用表现,它的自然发光,就让我们能感受到光明的力量,就能给天地带来温暖与光明,就能养育万物。我们特别想表现的地方,恰恰是我们不足的地方。
二是“不动而变”。天地生万物,春天来了,草就绿了,没见天地忙来忙去,可是这个世界说变就变了。这就是“不动而变”。为什么这样的生生不息,能够衍化出如此无穷无尽的事物来?就是因为“诚”,这种不二的状态,它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
三是“无为而成”。一切万事万物的成就,都是一种无为状态造成的。所谓“无为”,就是合乎理的作为,不是懒汉什么都不做。整个天地的衍生万物,都是从这个理上给分出来的。所以,这只手是一双无形的大手,就是天理。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是它在生化着万物。
一个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他活在这个世上,他的待人接物、他的教化众生都是自然的,是无心的。就像太阳照人,就像雨滋润万物,在它们是一种自然。在成为圣人以前,我们必须走有为之道。因为我们已经变得不自然了,在这个后天世界已经被污染了。怎么回去?通过学习经典,明白自己的不足,努力去克服它,使我们的这种不合理的行为越来越少。就是通过有为来达到无为,使我们越来越变成像天地一样的无为。
天地为什么无?因为它蕴藏在里面,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是无声无息、无形无象的。但是它不是没有,它有种潜在的力量在里面。它蕴藏着不断生息的力量。
这一章还引用了《诗经》的诗句,以文王做典范,说明人跟天地实际上可以一样伟大。
文王的道德很纯。他在不断的“诚”的实践中使自己的品德越来越纯,纯到完全跟天地相合了,这个状态就叫“至诚”。
子思之追述周文王,乃是因为他当时所处的春秋时代太过于混乱,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太过于残暴和贪婪,比起商纣王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他将周文王相比于天和地也不为过。同时也说明,人们对善的追求、对美的追求、对诚信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