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不是明智的选择

2.暴力不是明智的选择

孔子一向不主张暴力,“衽金革,死而不厌”不是孔子赞赏的人格。这种强不是真正的强。选择暴力是很不明智的,它会最终毁灭自己。

乌程侯孙皓是孙权的孙子,按理说轮不上他做皇帝。其叔吴帝孙休去世前后,张布为左将军,主持宫廷;濮阳兴为丞相,主持政府。永安七年(公元264年)七月,孙休病重,不能说话,在纸上写字召来丞相濮阳兴,拉着太子孙(上雨下单为孙休造的字,音wān)的手交给濮阳兴,把臂相托。可孙休一闭眼,张布、濮阳兴哥儿俩一合计,就连劝带逼地游说孙休皇后朱氏:西蜀刚刚亡国,交阯(今越南北部)又携众反叛,国内震惧,人心惶惶不可终日,国家正在多事之秋,太子才十五岁,怕是担当不了大任啊。而乌程侯孙皓,已经二十三岁了,才识明断,又好学,遵奉法度。国赖长君,还是立他吧。

朱皇后一妇道人家,没有政治头脑,流着泪答应:“我也不懂国政,你们觉得这样做有利于社稷宗庙,就按你们说的办吧。”这样,在公元264年,孙皓当上了东吴的皇帝,比司马炎当晋国的皇帝还早一年。

孙皓的皇帝宝座来得非常幸运。因为这个位置本不属于他,但是天降大任于他的身上,那孙皓也就不推辞了。孙皓脑子并不笨,他知道自己位卑权轻,虽然号称皇族,但国家的权力实际上是掌握在士族手上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孙皓想夺权,谋划着拉拢百姓和大臣支持他。所以,孙皓继位后开放粮仓,救济老百姓。接着又把宫中的宫女送回民间,许配给没有婚配的男子。老百姓们看到自己的国君如此的贤明,交口称赞。此时孙皓的地位也达到了最高。这种结果也正是孙皓所想要的。一年后,孙皓独揽大权,当初拥立孙皓登台的大臣们这才明白,孙皓原来是个“演员”。

孙皓嗣位照例应尊孙休的皇后朱氏为太后,群臣也将太后的玺绶准备好送入宫里,不料孙皓却贬称朱氏为景皇后。公元265年,孙皓又逼杀了太后朱氏,其治丧不在正殿,而是选择了苑中的一间简陋小屋。公元266年,孙皓将故主孙休的四个儿子送去吴国的一座小城,又派兵在路上杀死了年纪大的两个。对此,拥立他为帝的濮阳兴和张布说了一些怨言,有人将这些话告诉了孙皓。孙皓毫不念及其拥立之功,立即诛杀了两人,夷其三族。

孙皓对他人残忍无道,自己却异常骄奢淫逸。《资治通鉴·卷七十九》记载,孙皓在位期间,常派遣黄门遍行州郡选美,大臣的女儿也必须每年一报,年纪到了十五六岁要先让他检阅,看不中的人才允许出嫁。由此,他后宫的美女多达万人。十分荒唐的是,孙皓给后宫所有的美女都佩戴了皇后的印绶,使得皇后滕氏空有皇后之名,却无皇后之实。孙皓把江水引入宫内,后妃、宫女、内侍稍有不如意的,立刻砍了扔进水里漂走,或者剥去面皮,挖出眼睛,砍断双脚。

孙皓还纵容爱妾派近侍到集市上去抢百姓的财物。司市中郎将陈声以前是孙皓的幸臣,倚恃孙皓的宠遇,将抢夺财物的近侍绳之以法。爱妾向孙皓诉怨,孙皓大怒,假借其他事端逮捕了陈声,并命令武士用烧红的大锯锯断陈声的头,将尸体投到四望台下。

在三国时代的君主里,孙皓并不是最昏庸的一个,但肯定是最残暴的一个。他毫无君王爱民之心,听信谗言,妄图称霸天下。孙皓请法师算算东吴国运如何。宫廷卦师自然很知趣,装模作样一掐指头,大吉。孙皓一听,立即率宫人出发前去征讨晋都洛阳,想“一统天下”。不料路上遇到大雪,道途陷坏不能走,兵士披甲持杖,一百人共拉一辆车,冻死之人不计其数,逃散者众。孙皓怕控制不住有人造反,才不得不返回。像这样随心所欲、不计后果的草率举动,孙皓做了不知多少回,也导致东吴资源的大量浪费。

孙皓经常招群臣狂饮,旁边置十个黄门郎侍立在一旁监督,每次都要强逼大臣喝醉。宴会结束时,再命令喝醉的大臣彼此揭发别人的过失。大臣们没办法,互相攻讦,凡有说过孙皓的闲话之类的,一刀砍了。由此,受邀赴宴的大臣个个胆战心惊,赴宴前都要与妻子儿女洒泪相别。

有个叫韦曜的侍中,本来酒量极小,偷偷以茶代酒。这还了得?欺君之罪,抓起来砍掉。大臣们不喝不行,可喝多了也不行,中常侍王蕃醉倒在大殿上,不省人事,孙皓命人提出去砍头。

孙皓的群臣不仅要忍受酒宴上的提心吊胆,还要面对政务上的战战兢兢,唯恐一言之差会招来杀身之祸。例如,会稽太守车浚为人清忠,有一年会稽郡发生旱灾,车浚上表请求赈灾。孙皓说车浚这不是想树自己的私恩吗,派人割下他的头。尚书熊睦见孙皓酷虐,便婉转劝谏,孙皓也不直接砍头,派人用刀背敲击他的脑袋,敲得血肉模糊。还有一次,孙皓发现大司农楼玄与中书令贺邵在附耳密语,怀疑他们在说自己的不是,就下令将楼玄流放到越南。与此同时,孙皓还给越南将领张奕下旨,让他暗中处死楼玄。贺邵的命运比楼玄更惨,他后来中了风,不能说话。但孙皓认为他是在装哑,派人拷打他,最终将他的头颅割了下来。

孙皓如此残暴,就连其叔叔、孙休的弟弟孙秀都吓坏了,逃跑与投靠到晋朝这边来了。

正因为如此,从公元276年开始,晋国的羊祜、杜预、王濬等前线将士都迫不及待上书司马炎:赶快趁这个大好时机伐吴,要不然东吴换了个明白人来当皇帝,怕是再也找不着这样好的机会了。

公元280年,晋国大将王浚顺江而下,孙皓原以为长江天险可以固若金汤,不想各地守军望风而降。半年后,王浚的舟船就抵达了石头城下,孙皓此时无将可战,不得已叫人反绑了自己的双手,抬着棺材到西晋军门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