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众培养成有德的君子
本章是《中庸》全篇的结尾,重在强调德行的实施。从天理到人道,从知到行,从理论到实践,从“君子笃恭”到“天下平”,既回到与《大学》相呼应的人生进修阶梯之上,又撷取《中庸》全篇的宗旨而加以概括。各段文字,既有诗为证又引申发挥。难怪朱熹要在《中庸章句》的末尾大发感叹:“这样反复叮咛以教人的用意是多么深切啊,后世学者难道可以不用心去钻研体会吗?”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意提升自身的德行,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有德的君子,特别是对于居上者来说,还需要把民众培养成有德的君子,否则,用“警察抓小偷”的管理模式,居上者会疲于应对,也难以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如果民众都成了有德的君子,管理起来自然轻松很多。
子思在《中庸》的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所以,居上者要对人性有深刻的了解,通达人性,人的一些毛病,如怠惰懒散、自私自利、浮躁,都是外表的,都是因为现实的污染。人还有他超越的、深刻的、内在的、本质性的能力。
人人都有光明的天命之性,人形而上的原初的天性,具有永恒的力量,但它常常被埋藏了。为什么它被埋藏?因为有现实的种种障碍,有的人是埋藏得已经比较深、比较隐秘,这种人生命就比较混浊;有的人埋藏得比较浅比较薄,这种人就比较清明。所谓“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孟子》)尧舜的德是从他们的天性而发,所以几乎没有障碍。自从汤武以下就要反省一下,回归一下,就要冲破一下。他们要冲破生命现实的限制,才能发显天性。
连汤武周公这样的圣人也要反省一下,何况一般人呢?人有现实的驳杂混浊,但人类能够冲破现实的污染,并消化现实的污染。
一个有智慧的领导者,就是要引导民众回归光明的本性,真诚地对待民众,信任民众,渐渐引导他们,把他们变成君子。让民众能够自己喜欢做一个有德的人,让他们自己回归到光明,这是最大的“仁”,也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人们回归光明的思想一旦确立,其实就是他光明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合二为一。用光明的自己引导现实的受限制的自己,当人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他内心的喜悦是不可限量的!这种人是有智慧的人,并且能保持一辈子这样的智慧,因为当自己跟自己有摩擦的时候,他会很快警觉,这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要让居下者永远自觉,即使没有人看着他,依旧独善其身。
不过这种德行,很难由民众自己来养成。因为我们刚才说尧舜性者也,汤武还要反之也。汤武这个反之也,是障碍很少的反之也,孔子的障碍也不大,孔子的学生颜回更厉害一点,所以颜回的天性比孔子还要更加清明一些。孔子大概和汤武一样,所以孔子不敢说自己和尧舜一样。尧舜是理想中的人格,因此不要寄希望大众成为尧舜,都是要“反之也”,要冲破一些难关。因此,居上者要对人们光明的本性有无穷的信赖,要协助他们冲破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