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不斗,不喜不厌
孔子主张,要依照中庸之道去行,遁世隐居,不为人知,但却不会后悔。真正的君子,应泯灭是非之心、名利之心、夸张之心以及过分作秀之心,而回归到一片平常心。不争不斗,不喜不厌,无生死之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才是孔子要坚守的中庸,是君子应该真正做到的。
李泌还是一位少年时,就因其出色的德行而闻名于朝廷。唐玄宗要任命李泌为太子李亨的官属,他辞谢了,只愿以布衣的身份与太子来往。别人都说:“这个李泌真傻,做太子的官属,将来就是太子的重要谋臣,日后肯定能有很好的前途,放着阳光大路不走,偏走羊肠小道。”
安史之乱时,新即位的李亨(肃宗)特意派使臣去请李泌出山,并要任命他为宰相,让他辅政治国,他又坚决辞谢了,对唐肃宗说:“陛下以宾客、朋友的身份对待我就可以了,这不是比宰相的位置还好吗?请别勉强我了。”别人都议论说:“这个李泌,真是傻到家了。宰相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多少人做梦都想当宰相,争都争不上,他却不做。”
肃宗没有办法,也只好由着他,但对他的尊宠信赖,可谓非同寻常。朝中事无巨细,全都请教他,对他言听计从,甚至连元帅、宰相的任免,以致太子的人选,也都要听从他的意见,真是所谓不在其位而谋其政。
当唐朝的军队收复了失陷的长安,平定安史之乱的斗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之后,李泌便向肃宗请求还山归隐。他说:“我已经报答了陛下对我的厚恩,如今重新做一个闲散之人,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了。”
这使唐肃宗十分吃惊:“我与先生这几年来共同历经忧患,如今将要同享欢乐,先生为什么突然要离我而去呢?”
李泌严肃地说:“我有五条不能留下来的理由,恳请陛下任凭我离去,使我免于一死!”
肃宗不明白,问道:“此话怎讲?”
李泌说:“我同陛下相知太早,陛下对我倚托太重,宠信太深,我的功劳又太大,行为又太不一般。这五条正是我不能久留的理由。”肃宗没有表态,只是说:“该睡觉了,这事以后再说。”
李泌坚持说:“陛下如今与臣同榻而卧,臣的请求还不能得到批准,更何况将来在朝堂之上,公案之前!陛下不许臣离去,这无异于要置臣于死地!”
肃宗说:“没想到你对我疑惧到这个地步,哪有像我这样对待你而又会干出杀你的事来的人呢?你简直把我看成是只可共忧患而不可共安乐的勾践了!”
李泌说:“正因为陛下不会杀,臣才请求归隐,若是陛下决定杀臣,臣又怎敢说话?而且杀臣的不是陛下,而是那五条原因,陛下一向待臣如此之好,臣有些事情还不敢说,将来天下安定之后,臣就更不敢说话了!”
肃宗见挽留不住李泌,就赐他三品官的俸禄,并在衡山为他建了房舍。
到了唐代宗、唐德宗时,朝廷都曾派人以高官相邀,李泌都辞谢了,只是偶尔出些计策,随后便又辞官职而去。
由于李泌不惑于富贵,立功而不求官,名成而不恋位,颇合于孔子所提倡的“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的精神,所以便成为儒教所推崇的君子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