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有些人总是无休无止地埋怨别人不理解、不赏识、不重用自己,认为自己被埋没了,是大材小用,怀才不遇,说什么“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生不逢时”等,牢骚满腹,怪话连篇,怨天尤人。其实呢,从自己方面检查,正说明是自己没有表现出可以被人理解和赏识的才能。也许正是自己本身的平平庸庸、碌碌无为才导致自己的默默无闻。因此要从自身找原因,恨也只能恨自己没有才能,而不要埋怨别人不理解自己。
战国中后期,尤其是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秦国越来越强大。面对这种趋势,其他六国不免恐慌起来。有的主张六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强秦;有的主张六国中的任何一国联合秦国,来攻击其他国家。于是,出现了许多能言善辩、靠游说获福禄、进仕途的游士、食客,苏秦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代表。苏秦出身农民家庭,家里很穷,他读书时,生活非常艰苦,饿极了就把自己的长发剪下去卖点钱,还常常帮人抄写书简,这样既可以换饭吃,又在抄书简的同时学到很多知识。这时,苏秦以为自己的学识已差不多了,就外出游说。他想见周天子,当面陈述自己的政见以及对时势的看法,但没有人为他引荐。他来到西方的秦国,求见秦惠文王,向他献计怎样兼并六国,实现天下的统一。秦惠文王客气地拒绝了他的意见,说:“你的意见很好,只是我现在还不能做到啊!”苏秦想,建议不被采纳,能给个一官半职也好嘛!可是他什么也没有得到。他在秦国耐着性子等了一年多,家里带来的盘缠都花光了,皮袄穿破了,生活非常困难,无可奈何,只好长途跋涉回家去。
苏秦回到家里,一副狼狈的样子,一家人很不高兴,都不理他。父母不与他说话,妻子坐在织布机上只顾织布,看也不看他。他放下行李,又累又饿,求嫂嫂给他弄点饭吃,嫂嫂不仅不弄,还奚落了他一顿。在一家人的责怪下,苏秦非常难过,他想:我就这么没出息吗?出外游说,宣传我的主张,人家为什么不接受呢?那一定是自己没有把书读好,没有把道理讲清楚。他感到很惭愧,但却没有灰心,他认为:一个人能不能有出息,能不能成就一番事业,关键就看自己能不能把书读好,求得真才实学。认识到这一点以后,他暗暗下决心,要把兵法研习好。

有了决心,行动也跟上来了。白天,他跟兄弟一起劳动,晚上就刻苦学习,直到深夜。夜深人静时,他读着读着就疲倦了,总想睡觉,眼皮粘到一块儿怎么也睁不开。他气极了,骂自己没出息。他找来一把锥子,当困劲上来的时候,就用锥子往大腿上一刺,血流出来了。这样虽然很疼,但这一疼就把瞌睡冲走了,精神振作起来,他又继续读书。
苏秦就这样苦苦地读了一年多,掌握了姜太公的兵法,他还研究了各诸侯国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利害冲突,他又研究了诸侯的心理,以便于游说他们的时候,自己的意见、主张能被采纳。这时苏秦觉得已有成功的条件,他再次离家,风尘仆仆地踏上了游说之路。
这次苏秦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公元前333年,六国诸侯正式订立合纵的盟约,大家一致推苏秦为“纵约长”,把六国的相印都交给他,让他专门管理联盟的事。
受挫自省,不怨天尤人;刺股律己,终成大器。苏秦的这条成才之路,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