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继承前人的志向
孝的真意并不仅限于使父母衣食无忧,心情愉悦;更为重要的是“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真正的孝,孔子认为只有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他们通达、懂得孝道,真正所谓孝子“善继人之志”,善于继承父母祖先的遗志,所谓愿力、希望,给他达成。
周武王和周公为什么被孔子认为是符合孝道的人呢?
因为他们的孝道,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有些人没有做到,但他们做到了。他们不仅完成了祖先的志向,而且承续了祖先的事业,这是他们能够敬重祖先的志向和事业的表现。如果祖先有志向没有完全实现,子女就此而放弃了,那么,能说对得起祖先吗?如果祖先开创了事业还没有完成或者还没有发扬光大,子女就此而放弃了,那么,能不令祖先遗憾乃至伤心吗?
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假如每个人都从自己开始创业,不能继承前人的事业,或者后人不能继承,那么,可想而知,事业是不会达到最大成就的。
孝道是“善继人之志”,重点是这个“志”。父母想当艺术家,是不是子女也要去当一个艺术家才算是孝呢?父母有着辉煌的经历,是不是子女逢人便说自己的父母如何如何才算是孝呢?显然不是。善于继承父母的志向,说的是要继承父母追求志向、努力前进的精神,要抛弃父母性格中的缺点、弱点,发扬父母的长处、优点;善于传述父母的事迹,说的是要记住先辈创业的艰难,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教育下一代人理解先人的奋斗历程。
从人类社会的进步来说,继承父母各方面的经验,并加以创新、发展,在孔子看来是更为重要的,所以他赞扬“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他解释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善继人之志”,是他对周武王在政治上继承其父文王之志,推翻殷纣暴政的赞赏和评价;“善述人之事”,是他对周公承袭其父文王、兄武王的“政绩”,制定《周礼》的赞赏和评价,这都表明孔子言孝以推进社会政治发展的基本观点。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孝就是要人们在“继志”、“述事”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前人的实践经验,推动社会进步。

这使人不禁想起孟子的那句常被人误解的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本来的意思是说,不继先辈之志有三种过错,没有传承下去为最大的一条。在《孟子·梁惠王上》第四章里,孟子就曾援引孔子的话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一开始制作陶俑的人,难道没有继承者吗?后来的秦始皇用了大量的陶俑来陪葬,其实就是“始作俑者”的继承人,也是他对殷商王朝和春秋战国时期用活人来陪葬的反对。因此,孟子实际上是说,没有继承先辈的历史经验,是不孝中最不好的一条。这是上承下传的教育思想,根本不关娶不娶妻、生不生儿子的事。
父母祖先已经有家庭、文化、道德、功业的基础的,做后代人能够发扬而光大之,这个是孝子。但是我们看了几千年以来,子孙能够发扬父母的基业的,没有几个。创业固然很难,能够守成也不容易;守成而能发扬更光大之,更加不易。所以孔子再三提到武王、周公了不起,是大孝子。
继往是为了开来。此又如学中庸之人,一旦体悟到了天道,固然要“敬贯动静,存养察识”,不可让良知本性受到一丝一毫之遮蔽,不可让私情私语夹杂于意,但对于良知本性的敬,恰如对于父母的孝,其真意即在于格物。只有积极入世,去格物,才能使世界趋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此才是对性与天道最大的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