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原则,保持气节

4.坚持原则,保持气节

“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这是历代志士仁人所尊崇的信念,也是孔子推崇的君子之强。君子之强的核心就是坚守中庸之道,不管周围环境如何变化都要坚持原则,保持气节,绝不中途放弃。

明朝著名将领、民族英雄卢象升就是这样的君子。

卢象升出生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祖父为知县,父为秀才。他幼时潜心经史,喜习骑射,虽然是江南的文人,但天赋异禀,明史载:“象升白皙而臞,膊独骨,负殊力。”卢象升少有大志,读书勤奋。当时明王朝朝政已腐败不堪,民怨沸腾,清兵正伺机入侵。他在读经书的同时,学习兵书习练武术。22岁中了进士,担任了户部主事。当时阉宦魏忠贤正把持朝政,大肆迫害东林党人,朝中许多官吏都依附于阉党,卢象升蔑然视之。27岁时任大名知府,当时,许多地方为了谄媚魏忠贤,纷纷为其建造生祠。大名府也有官员倡议筹建,请卢象升参与,遭到拒绝。在大名府,他平抑了多起冤狱,严惩了恶霸、贪官,吏治为之一新。

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清兵犯境,京师报警。卢象升起兵勤王,后清兵退走。卢象升为防清军再次来犯,对大明兵备加以整饬,严明军纪,加强练兵,军容大振,人称“天雄军”。后参与镇压农民军有功,卢象升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理河北、河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兼湖广巡抚,后又升任兵部侍郎,再迁兵部左侍郎,总督宣州、大名、山西军务。

卢象升是以善治军而闻名的。但明末“国无道”,兵已不成兵,畏战做逃兵还是好的,更厉害的是屠杀平民来冒功,甚至挖新埋葬的尸体充当砍杀的流寇。当时有一人,会把女子的尸体修饰成男子尸体的样子,结果被官军们当成大爷来供奉,这可算明末整体道德沦丧之一例。卢象升只能以人格魅力来感染手下,身先士卒,与部下同甘共苦,时时激以忠义,这在以后的战斗中表现得更明显。

崇祯九年七月,清军经由宣府、大同劫掠京畿地区,京师告急。八旗兵共十万将京师附近洗劫一空,克十二城,虏获人财无数。卢象升进京时清军已经撤离。他们将抢来的汉族民间美女浓妆艳抹置于车上,奏着盛乐如同凯旋,还高举“各官免送”的木板。明朝的官兵却很有礼貌,跟在后面目送清军满载着子民金帛退出关外。九月二十二日,朝廷任命卢象升为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卢象升要求和崇祯面谈治理国家的策略,没有获得同意。

这个时期的卢象升是非常寂寞与痛苦的。他在给外舅的信中写道:“甥以孑然一身,独处大风波患难之中,万死一生,为朝廷受任讨贼之事。海内竟无一人同心应手者,唯见虚谈横议之徒,坐啸画诺之辈,望恩修怨,挟忿忌功,胸鲜隙明,喙长三尺,动辄含沙而射,不杀不休。若非圣天子明察贤奸,任人不贰,则甥已早毙于刀锯鼎镬之下矣。”

他的寂寞,在于“国家无道,满地是小人”。岳武穆说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那时候恰好是满天下文官爱钱,武将怕死。

当时东北关外的大凌河已经失守,但松山锦州仍在,山海关防线仍很牢固。宣府、大同一带则形同虚设。在他的努力下,形势渐渐好转。第二年,军区屯田的粮食大丰收,崇祯谕令九边皆要学习卢象升的榜样。

当李自成等人正在商洛山区休整的时候,明朝东北边境的形势越来越紧张。自从熊廷弼、袁崇焕被冤杀以后,明朝在东北没有得力将才。清军曾一再派兵进关,掠杀人口和牲畜。公元1638年,清太宗派亲王多尔衮率领大军第四次远征。清军直达北京外围,京城形势危急。明王朝内部意见分歧,有的主张抵抗,有的主张讲和。崇祯帝也拿不定主意,一面号召全国兵马援救京师;一面又让兵部尚书杨嗣昌和宦官高起潜秘密派人去东北找清朝试探求和。他听说总督宣府大同地区军务的卢象升是个将才,就把卢象升召到京城,命令他总督全国援兵。

杨嗣昌对卢象升阻挠他的和议,心里恼恨。他说动崇祯,将援兵一分为二,卢象升名为总督天下兵马,但根本调动不了其他人的兵马,实际上只掌管两万兵马。他定下的几条用兵策略一条也没法实现。卢象升由涿州进据保定,命令诸将分道出击,在庆都和清军主力大战,小胜之。当时编修杨廷麟上疏言:“南仲在内,李纲无功;潜善秉成,宗泽殒恨。国有若人,非封疆福。”算是对杨嗣昌一针见血的讥讽。结果杨嗣昌大怒,向崇祯帝诬告卢象升指挥不当,撤了他的职,要他戴罪立功。杨嗣昌还把卢象升仅有的两万人马又分出一半给别的将领管辖,保定巡抚张其平也拒不发饷。

卢象升到了巨鹿,兵力只留下五千。那时候,高起潜带领的人马就驻在离巨鹿只有五十里的地方,卢象升派人向高起潜求援,却遭到高起潜的拒绝。

他曾经任大名道、大名三府的百姓听说了,一齐叩军门请他转驻广德、顺昌待机克敌,说:“天下汹汹且十年,明公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先。乃奸臣在内,孤忠见嫉。三军捧出关之檄,将士怀西归之心,栖迟绝野,一饱无时。脱巾狂噪,云帅其见告矣。明公诚从愚计,移军广顺,召集义师。三郡子弟喜公之来,皆以昔非公死贼,今非公死兵,同心戮力,一呼而裹粮从者可十万,孰与只臂无援,立而就死哉。”卢象升感动流泪,泣告父老道:“感父老义。虽然,自予与贼角,经数十百战未尝衄。今者,分疲卒五千,大敌西冲,援师东隔,事由中制,食尽力穷,旦夕死矣,无徒累尔父老为也。”他一生数十百战未曾败过,但此时是必败无疑,所以不愿连累百姓了。

卢象升孤军作战,十分困难,由于杨嗣昌的破坏,粮饷也接济不上,将士们饿得发慌。

一天早晨,卢象升走出营门,向四周将士作揖说:“我们受国家的恩,只怕不能为国牺牲,不要怕活不了。”将士们听了,个个感动得掉泪。

卢象升把五千残兵分成三路,命令将军虎大威、杨国柱分别率领左右军,他自己带领中军,和清兵激战了一阵,杀退了一批清兵。

到了那天半夜,明营四周响起了觱篥(古代一种管乐器)声,几万清军骑兵把明军围得水泄不通。虎大威带兵突围,被清兵压了回来。卢象升大声喊道:“虎将军,我们为国尽忠的时刻到了!”

将士们齐声响应,喊杀声震天动地,战斗从早上一直到晚上,卢象升身上中了四箭,受了三处刀伤,杀得像血人一样。他还拼命格斗,杀了十几名清兵,终于倒下。

卢象升死时三十九岁,经常有人把卢象升和岳飞相比,比如晚清黄道让的挽联有“数三十九岁名将,岳家哀,卢家尤哀”之语。

(清)周小棠题宜兴卢忠肃公祠:

尽瘁鞠躬,死而后已,有明二百余年宗社,系之一身,望旌旗巨鹿城边,讵知忠孝精诚,赍志空期戈挽日;

成仁取义,没则为神,惟公三十九岁春秋,寿以千古,撷芹藻斩蛟桥畔,想见艰难砥柱,感怀那禁泪沾襟。

而《明朝那些事儿》中则用“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来评价卢象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