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至诚永远不停止
《中庸》认为,至诚是没有止息的,天地万物的法则也可以用一个“诚”字来概括,这一章主要就是对此加以论证。
就天而言,每人头顶上都有一方天空,从家的小氛围望出去就那么一小片天。无数小的光明之总和构成一个大天。当头顶那一片天变成一个很大的天时,太阳、月亮、恒星都在这里面,这是多么大啊。万类万物都在天之下,天何其大哉。就地而言,在我们身边的大地,一撮土很少,但无数的一撮土构成了大地。等到它广大深厚时,承载西岳华山都不感到重,容纳江河大海都不显其小,万物万事承载其上,这个大地就是厚德载物的大地。就山而言,拳头大的石头很小,但一块一块地累积起来而高大时,花草树木生其上,珍禽野兽在上面安居,财富宝藏在里面深藏。就水而言,一勺的水很少,但是在其集多而深不可测时,龟类、鳄类、蛟龙、鱼鳖等都生息在其间,珍宝也都可从水中繁殖出来。换言之,人最终变成圣人君子贤人之才,甚至有的变成小人,都是因自己的积少成多而渐进生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人不可一天不修为而走向至善,人不可一次去违背至诚。纯正没有止境,庄严没有止境,关键一点是“诚”,离开“诚”要达到至广至博,那无疑是南辕北辙的。从这一点可以说,《中庸》完成了对“诚”的范畴的阐释。

追求至诚永远不要停止,这里谈到毅力的问题。“不息则久”,如果永不止息地追求,就会长久,就会走得很远。“久则征”,长久就会验证,验证就会越来越悠远,越来越远大,悠远远大就会广博深厚,而广博深厚就会崇高光明、光耀宇宙。从小处做起,永不停止,就能走得远。
广博深厚是用来负载万物的,崇高光明是覆盖万物的,悠远长久是用来成就万物的。广博深厚配合大地,崇高光明配合高天,悠远长久无边无涯。不用表现就能彰显美好的德行,不加运动便变化无穷且放之四海而皆准,无所为而无所不为就能成就一番事业。其实这说明了靠自我毅力笃行,在行动中排除万难而不断地坚持下去,参透天地万物规律而能得心应手掌握,同时,天地万物会通过自我的毅力而得以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万事万物都有生有灭,也就是任何事物都有止息的时候。有些东西,它的生命很短,小的如蚂蚁,大一点的如草木,我们都能够看得见它的生灭。可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我们觉得牢不可破的东西,哪怕金刚石,它也有毁坏的时候。我们的整个宇宙也有毁灭的一天。因此呢,有形有色的东西是不能持久的。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有生老病死,你要保持永远年轻,就肉体而言是不可能的。
那么,我们生活在这种有限的时空里,生活在生灭的这个事态里面,能不能去追求一种永恒?如果这个世上有一个永恒的东西,我们能够认识它,我们通过修持去同化它,那么这个人生就会变得非常有意义。我们的无望、绝望都是因为看不到这种希望,所以面对生死,更多的是无奈。可是有一天我们如果能够彻悟到这种永恒,而且尽我们的努力去追求这种永恒,我们的生命一下子就变得非常有意义。《中庸》告诉我们,世上有永不止息的东西,那是什么呢?那是“至诚”。这个“至”是到极点了,就是我们内心的这种“诚”达到极点的时候,那就是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