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者能够成就自己
要达到“诚”,一方面是自修,一方面是利人,利己跟利人合一。帮人也是成就自己,你要提高,必须要在帮助别人当中提高自己。我们在某些方面确实修为好的,就要真心地帮助别人,无怨无悔、没有条件,这是自己真正修出来的。所以我们及子孙后代要诚,踏踏实实、老老实实,不间断地去做,要守住这个大道。
《向导》杂志曾报道了一则故事:
有一个人遭遇暴风雪,迷失了方向。由于他的穿着装备无法抵御暴风雪,以致手脚开始僵硬。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
结果他遇到了一个和他遭遇相同的人,几乎冻死在路边。他立刻脱下湿手套,跪在那人身边,按摩他的手脚,那人渐渐地有了反应。最后两人合力找到了避难处。他救别人其实也救了自己,他原本手脚僵硬麻木,就是因为替对方按摩而缓和了过来。
下面这则故事也许更能说明问题:
有一个人想看看地狱和天堂的差别。他先来到地狱,地狱的人正在吃饭,但奇怪的是,一个个面黄肌瘦,饿得嗷嗷直叫。原来他们使用的筷子有一米多长,虽然争先恐后夹着食物往各自嘴里送,但因筷子比手长,谁也吃不着。
“地狱真悲惨啊!”这个人想。
然后,他又来到天堂。天堂的人也在吃饭,一个个红光满面,充满欢声笑语。原来,天堂的人使用的也是一米多长的筷子,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在互相喂对方!
天堂和地狱拥有同样的食物,相同的食具,相同的环境,但结果却大不相同。
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自己,这就是所谓助人助己的道理。
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个僧人行走在漆黑的道路上,因为夜太黑,僧人被路人撞了好几次。
为了赶路,他继续走着,突然看见有个人提着灯笼向他这边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是奇怪,明明什么都看不见,每天晚上还打着灯笼。”
路人的话让僧人好生纳闷,盲人挑灯岂不多此一举?等那个提着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询问道:“请问施主,老僧听说你什么都看不见,这是真的吗?”
那个人回答说:“是的,我从一生下来就看不到任何东西,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

僧人十分迷惑地问:“既然你什么都看不到,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呢?难道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知道你是盲人吗?”
盲人不慌不忙地说:“不是这样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跟我一样了,什么都看不见;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提着灯笼出来。”
僧人无限感叹,说道:“你真是会为人着想呀,你的心地真是善良!原来你完全是为了别人。”
盲人回答:“为了别人,也是为了我自己。”
僧人一怔,非常惊讶,便不解地问道:“为自己?怎么这么说呢?”
盲人答道:“刚才过来的时候,有没有人碰撞过你呀?”
僧人回答:“有呀,就在刚才,我被好几个人不小心撞到了。”
盲人宛然一笑,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是我从来没有被别人碰撞过。知道为什么吗?因为我提着灯笼,照亮别人也照亮了我自己,这样他们既能看见路,又不会因为看不到我而撞到我了。”
人与天、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共生共存的关系。利人就是利己,助人就是助己,真诚对待别人就是真诚对待自己。反之,刻薄对待他人就是刻薄自己,毁谤他人就是毁谤自己,损害他人就是损害自己。
诚既是个人修养内在的必备品质和情操,又是个人外在行为的表现,是内在品质与外在行为的统一。“诚者自成也。”诚,不仅能提升自己的修养水平,也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曾在军阀袁术部下当一个小小的居巢长,也就相当于一个小县的县令。这时候地方上闹饥荒,年景不好,粮食问题日渐严重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不少人活活饿死了,军队也因饥饿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心急如焚,却不知如何是好。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于是周瑜就去拜访鲁肃,寒暄过后,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鲁肃一看周瑜仪表不凡,定是大气之才,有心结交,就爽快地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肃存有两仓粮食,各3000斤,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就把其中一仓送给你好了。”周瑜及手下一听他如此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荒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就此交上了朋友。后来周瑜当上了将军,他不忘鲁肃的帮助,将他推荐给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大事业的机会。

有付出才会有回报。真诚地关心和帮助他人,就等于在给自己铺路。人常说“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这里的“准备”,除了实力上的积累外,一种真诚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心态和行为,恐怕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成功的机遇有时恰恰就掌握在你所要关心与帮助的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