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这是中国古代中庸思想的绝佳境界,探讨了人类如何使相互之间——包括我们与自然之间,在平行的辩证关系中实现和谐。
和谐的前提应该是“各正性命”,“和而不同”,即每个人都是独立之主体,而独立精神才是生命的真正灵魂。这符合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特点。《易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这是人伦秩序的基本原则。

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平行而不止”的论断。董仲舒从阴阳历时替代关系,阴阳共时两侧关系,阴阳同体异象关系,阴阳盛衰转换关系等不同角度,探讨了阴阳平行的多种形式和辩证内涵。“阴阳之气在上天亦在人,在人者为好恶喜怒,在天者为暖清寒暑,出入上下左右前后,平行而不止……”(《春秋繁露》)董仲舒将人与天都纳入阴阳之间永恒的平行互动过程中,认为“平行而不止”是天人合一和万物生息的伟大原因。
人的世界与天地的世界不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在最初和最终的意义上,它们是同一个世界,但只有通过这样一种伟大的德行,这两个世界的内在一体性才能在人的生命中呈现出来。
从中庸的视角看,只要我们还将自己的生命放置在互为区域、不相往来、相互拒绝的那些人为的封畛中,那么,生命所能打开的世界就还未曾超出生命自身所封闭的世界,而科学、哲学与神学等,在某些时候,恰恰是这样一些封畛,它们阻止了世界向着我们的原初呈现。在这个意义上,对于世界的更大广度、更高深度上的接纳,需要有一种超越由于人类的文化形式(科学、哲学、神学、法学、伦理学等)所设立的一切人为封畛的襟怀。也只有在向着这种襟怀的开放中,世界的每一个部分才作为它自身,也同时作为世界的整体而存在。每一个存在个体,也才将自身放置在世界的一个有限的位置与区域上,不以世界的某一部分替代其他,狭隘才会瓦解;同时,这个个体也才得以以它自身的特殊方式表达他对世界的关切。由此,世界显示了它的不同区域、不同个体,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但山水又同时作为这个世界的山水而存在。区域与位置使得事物有了间距,而间距本身又向被间距分隔的存在物之彼此通达开放自身。

尊重、顺从自然,肯定与包容并存,是很高明的生存智慧。这需要宽裕温柔的度量,坚强刚毅的精神,斋庄中正的虔敬心态。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理想就是“和”,即本章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多元文明共存共荣、互补互动,人类社会才能丰富多彩,也才能具有持续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圣人的伟大德行,这一伟大德行的根源不仅仅在人性自身,在人类文化最为深刻的基础之中;而且,还植根在以大自然的方式出现的天地之中,在原发的意义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也正是伟大的天地德行。或者说,正是这一德行本身,展示了天人之间内在的一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