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陵下,下不援上
《中庸》认为,做上级的人不欺压下级,做下级的人不攀附上级,这样才是理想的上下级关系。上级对于下级的权力和下级对于上级的义务,其实就蕴涵在上下级的相对位置之中,是题中应有之意,不必多说,但关键是上级不能因为自己的权限和地位就随自己所好任意指使下级,下级也不能因为上级对自己有某种支配权力而盲目顺从。
宋代的著名宰相赵普,为人非常刚毅果断,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在辅佐朝政时,自己认定的事情,就是与皇帝意见相左,也敢于坚持,皇帝也拿他没有办法,最后都会答应他。
有一次赵普向太祖推荐一位官吏,太祖没有允诺。赵普没有灰心,第二天临朝又向太祖提出这项人事任命事项,请太祖裁定,太祖还是没有答应。赵普仍不死心,第三天又提出来。连续三天接连三次反复地提。太祖这次动了气,将奏折当场撕碎扔在了地上。
但赵普自有他的做法,他默默无言地将那些撕碎的纸片一一捡起,回家后再仔细粘好。第四天上朝,话也不说,将粘好的奏折举过头顶,立在太祖面前不动。太祖为其所感动,长叹一声,只好准奏。
还有一次,某位官吏按政绩已该晋职,身为宰相的赵普上奏提出,但太祖一向讨厌那位官吏的为人,不答应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太祖发怒道:“我就是不给他升官,你能怎么说?”赵普说:“刑罪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最终得到了太祖的认可。
宋太祖和赵普之间,就是理想的“上不陵下,下不援上”的上下级关系。太祖贵为天子,虽然不喜欢赵普的建议,但是也只是拒绝了事,并没有给赵普以惩罚,而且最终还是听从了赵普的意见,这就是“上不陵下”。其实,做上级的虽然没有义务一定要听从下属的建议,但是对于进谏采取一种虚心和开放的态度,则是必要的。而赵普对于太祖的拒绝,既没有放弃,也没有投其所好“曲线救国”,只是不动声色地坚持,是“下不援上”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