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

1.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

《中庸》所论之诚,非世俗理解的某一行为的诚实。而是站在生命的高度,体悟自然本原的特性,贯通三界万物的真理。并以诚修身正心,完成自身的品德修养。用己之小诚感通天地之大诚,合为一体,对天地万物之变化犹如对自身之了然。

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事物。

诚是一个人完整的人格,它不是外在注射到人的内心,也不是通过外在的耳提面命让人获得。“诚”是自己完成的,是自我人格完成的重要部分,同时它也能成全自己。大道是自己运行的,就像日月星辰在宇宙规律中自己运行,所以古人常以天、以自然来比喻人。而诚实贯穿万物发展始终,离开诚实,事物的规律就被遮蔽了。

大道生天育地,长养万物,有其不可更改的规律,人依天地之道而顺其法则以修身合道(不违逆自然),所以兴衰成败之机都取决于自己的心态行为。

自然之道依其真诚不变的运化,成育万物,从始至终无为而秩序不乱,所以说“诚者,物之终始”。假如自然之道失去诚,五行失调,阴阳无序,则星体运行迟速不定,轨迹莫测,就不会有四季运行,昼夜交替,就会寒热无度,草木不生,就不会有人类世界的存在和发展,所以说“不诚无物”。

诚是万物发展的运行规律。太阳如果不诚,就不会每天照样升起,海潮如果不诚,潮汐就会涨落失序,大自然将会陷入混乱的状态。因此,诚是自然的规律,君子圣人当以诚实为宝贵的品德。

在人类知性发展、社会文明建立之后,自然界的万物几乎都在人的视野之内,或者在人的控制范围之内,人类如何对待万物,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了。“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就是《中庸》对此所作的令人惊叹的回答。在人与物的关系中,物是靠人的诚性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不以诚待物,物便不成其为物,即等于无物。反过来说,人如果缺乏诚意,他所做的一切便等于没有做,或者更糟糕,因为他很可能对万物造成极大的伤害。诚虽然靠自己完成,但不仅仅是“成己”就完事了,“成己”是为了“成物”,“成己”才能“成物”,这才是《中庸》和儒家所以重视“成己”的用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