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为善,和而不流

3.与人为善,和而不流

强,作为一种境界和实力,是每个人、每个集体、每个国家努力追求的目标。强者,强国,是自豪的词。每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都想成为强者。

强是相对于弱而言的,强的内涵也很丰富,因而,要达到强的目标,其方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和而不流”是从个人修身养性的角度实现强的一条有效途径,而且是一条必经的途径。

人生在世,总是与其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谐相处,正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和重要的前提。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四面树敌,根本无法与人和谐相处,怎么能生存下去呢?又谈何发展呢?更谈不上“强”。因此,不“和”就一定不“强”。

“和”意味着与人为善,但并不意味着“和稀泥”,彻底放弃原则。因此,按照“和”的原则做事,还要强调“不流”,即不同流俗。随大溜,跟风跑,人云亦云,不是和,而是流。

“不流”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不盲从他人,坚持立场。二是行事正派、光明正大。坦坦荡荡是快乐之本。蝇营狗苟、尔虞我诈的人不仅做不成正经事,而且会把自己搞得疲于应付、心力交瘁。有些人把宝贵的生命能量浪费在追名逐利上,对权力、地位、金钱贪得无厌,以至于为官不正、以身试法,却忽视了真情、健康、知识这些人间无价的瑰宝,这是“和而不流”的君子所不齿的。三是淡泊处世,取舍有道,舍弃浮华,追求生命的本真。

“和而不流”是一种人生境界,是做人的大智慧,它不求轰轰烈烈,只求质朴本真;“和而不流”是一种价值取向,它不求耀眼的光环,只求人格的尊严。君子的“强”是“和”与“不流”的有机统一。“和”是前提,是基础。“不流”才是“强”的核心和关键。要真正参透“和而不流”的真义,做到“和而不流”,就必须自强不息、执著进取,将其化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化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远志向,化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竭动力,去建设一个和谐的内心世界。

和而不流体现大智慧。“阳货欲见孔子”的故事就是对此很好的诠释。

阳货是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也是实际把握鲁国政权的人物,他气焰熏天而且图谋不轨。当时,孔子在鲁国的名声很大,各派政治力量都想把孔子争取到自己的阵营中,阳货也不例外,可是孔子却不为所动,用心在家研究学问。

有一天,阳货到孔子家里去,孔子提前得知了消息,躲开了,可是阳货送了一只烤乳猪给孔子家。按照当时的规矩,“来而不往非礼也”,孔子也必须到阳货家里去回拜。

孔子虽然得罪不起阳货,却也不愿意和他有什么往来,背上和乱臣贼子交往的恶名,给政敌留下攻击自己的口实。他想了一个主意,趁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这样既不缺礼,又保全了自己的名节。

不料,半路上却和阳货撞上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你这么有本事却不施展,听任国家混乱,这难道是仁吗?”

孔子没有办法,只好敷衍说:“不是。”

阳货又说:“你这么喜欢参与政事,却又屡次错过机会,这难道是智吗?”

孔子说:“不是。”

阳货紧逼:“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啊。”

孔子说:“好好,我会去做官的。”

从孔子的内心来说,对阳货是深恶痛绝的,可是他没有力量去遏止,所以尽量避免与之发生直接的冲突,维持表面上的正常关系。虽然孔子口头上说要去做官,实际上在阳货把持朝政的时局下,他始终是独善其身的态度。

可见,在矛盾冲突不尖锐的情况下,没有必要人为地激化冲突,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和而不流不仅是自我保护之道,也是强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