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祖述尧舜的脉络

1.孔子祖述尧舜的脉络

孔子的思想是在继承总结前人的有关观念尤其是尧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本章一开始就说,孔子是尊尧舜之法,守文(王)武(王)之章的,是尧舜之道的继承者和发挥者。

帝尧,也称唐尧,姓伊祁,一称伊耆,号陶唐氏,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继“人文初祖”——黄帝之后的一位杰出的政治领袖。帝尧生活在距今四千三百多年前的平阳,他以此为基地,统一华夏诸族,推进社会文明,建立了华夏文明古国,被公认为一代圣帝明君。

据《史记》记载,帝尧是帝喾的儿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帝尧应为黄帝的玄孙,属于黄帝的嫡系子孙,即五世孙。尧的父帝喾在位七十年,“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帝喾去世后,因尧的同父异母兄长挚的年龄最长,便由他接替父位,由尧辅佐政务。帝挚先选任尧为陶正,在尧十三岁时续封于陶,即今襄汾县陶寺,十五岁时又被封于唐,即崇山之东南麓今翼城县唐城村。由于尧是生于唐地而受封于陶,因而史称为“复封于唐”。传说帝挚担任部落联盟领袖时,政绩平平,因而尧在十八岁时被各部族首领推举为联盟首领,“代兄挚为天子,以火德王,都平阳”,国号陶唐。帝尧定都的“平阳”即今襄汾陶寺。

帝尧处于原始社会崩溃、阶级社会私有制形成的初期,在历史大转折的时期,尧顺应了潮流,集帝王之权,推动了生产发展,加速了社会的进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郑樵《通志》中说:“伏羲但称氏,神农始称帝,尧舜始称国。”

尧的功绩浩大,他修订历法、治理水患、开启民主,还普及水井、推行农耕,首创教育、教化百姓,谱写了我国教育史的首要篇章。特别是对内以法治国,取得“克明俊德、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的好政绩;对外则注意协调各个邦族之间的关系,“协和万邦”,成为“和”、“合”文化首创者。

在个人品德方面,尧更是公仆的典范。帝尧崇尚节俭,以朴实为美,虽位居帝王,却能节俭克制,茅屋苫盖不加修剪,大车素木不施画彩,炕席边缘不加花边,做羹汤不加面粉,粗舂粟米不细加工。衣食住行十分简朴,与一般平民无异。帝尧作有座右铭《尧戒》:“战战栗栗,日谨一日,人莫踬于山,而踬于垤。”他认为人不一定会在高山上跌倒,而可能会跌倒在小土堆前。从这里可以看出帝尧从政的严谨态度。正是由于这样,帝尧治理天下,井井有条,从而深受百姓拥戴。正如当时《康衢谣》唱的那样:“立我丞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意思是说,帝尧让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好日子,即使我们什么也不知道、不明白,只要遵循帝尧的教诲和规则行事就够了。

尧的传说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他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舜,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

尧帝年老的时候,想找一个继承人,于是召集各地部落首领来商议。在尧帝之前,帝位一直是父子兄弟相传的,他本人便是继承了异母兄长挚的帝位。这天,尧帝召集群臣议事后,叹道:“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眼看老了,但却后继无人,真的不知该如何是好啊!”

尧的弟弟放齐连忙说:“您这样说就不对了,现在不是有贤侄丹朱,开明礼让,怎能说后继乏人呢?”尧帝苦笑道:“‘知子莫若父’,丹朱是什么人,我还不清楚吗?顽劣、凶蛮、不学无术。他要是即位,百姓可就遭殃了。”

沉寂片刻之后,尧帝笑着说:“天下是所有人的天下,谁最有德才就应该由谁来治理天下。为天下推贤举能,也是大家分内之事嘛。”奸臣獾兜见有机可乘,就说:“我以为共工是合适的人选。”尧帝凛然道:“共工能言善辩,表面看起来恭敬谨慎,其实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这样的小人没资格接替我的职位。你们举贤任能,并非仅限于我们身边的人!”

“我听说民间有一位贤士,名叫虞舜。”四岳说道。尧帝经过调查后,便请来虞舜,委以重任,又将两个女儿都嫁给了他。当然,尧帝也想借助女儿暗中考察他的品行。虞舜始终平静地面对种种变化,行事深谋远虑,仁义礼让;讲话诚实守信,和蔼可亲。尧帝对他很满意,三年后便结束了对他的考察,正式让位给虞舜,不料虞舜却总以德薄为由谦让推辞。不过最后,虞舜还是做了帝位的继承人,完成了名垂后世的“禅让”。

对于帝尧的功德,孔子在《论语》中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之,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意思是说,尧之功大于天而无所不至。司马迁则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称赞:“尧之为君也,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已故著名尧文化专家石青柏认为,帝尧是华夏文明的奠基者,万世明君的楷模,公而忘私的典范。著名作家乔忠延先生对帝尧的评价则是“民师帝范”——民众的导师,帝王的典范。总之,帝尧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领袖,是中国古代一个圣明的帝王,他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伟大而光辉的圣君形象。

在《论语》第二十章,专门是一章《尧曰》,来点出尧之德政,“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在《孟子序说》里,朱熹更说得明白:“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清楚地指明了其祖述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