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诚必然是仁德

2.至诚必然是仁德

《中庸》认为,以真诚之道完成自己的身心修养就是仁;使万物得到完成就是智。仁和智是天赋的美德。至诚必然是仁德,“仁者大人也,明至理,悟真宗之圣人也。成物,知之化也。”诚诚相通乃是明理归源,与自然同体,参天地之育化,焉能不知。参透天机,至简至易,都是至诚之天性,在己身之德化,故曰:“合外内之道也。”

《中庸》以“成己”为仁,以“成物”为智,这一说法是对孔子仁知之学的进一步发展。孔子的“仁者爱人”、“知者知人”(《论语·颜渊篇》)之说是从人与人的关系立论的,且以仁为“为己”之学的核心,智也要以仁为据,故又有“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篇》)的说法。《中庸》则将这种学说扩充到人与物的关系,以实现人与万物的统一和谐为宗旨。“成己”以仁,即是完成人的德行主体,所谓“仁者人也”;“成物”以知,则是提高人的智慧以“知天地之化育”(第三十二章),“能聪明睿智”而“足以有临”(第三十一章),不仅要知人,而且要知天、知物。知物之所以成物,而不是役物、害物,因为人与物就其广泛的生命意义而言是相通的。就“成己”之仁而言,这是“性之德也”;就“成物”之知而言,这是“合内外之道也,时措之宜也”。其实,仁与知也是统一的,从仁德出发而知物,必定包含着爱物,即对万物的同情与尊重,这就是“合内外之道”,在对待万物的过程中能够“措之以时而得其宜”,即采取正确的措施以取得适当的功用。

智、仁与诚的修养要结合起来。因为,诚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事物的根本规律,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从小的方面来说,是自我的内心完善。所以,要修养真诚就必须做到物我同一,天人合一。而要做到这一点既要靠学习来理解,又要靠实践来实现。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诚的外化问题,也就是说,真诚不仅仅像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是一种主观内在的品质,自我的道德完善,而是还要外化到他人和一切事物当中去。自己诚了,他人诚了,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也就美好无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