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两用中是杰出的领导艺术
这一章,孔子通过对舜的赞扬来表达自己对于修身、治国的观点。好问而明察,好问而且要全面地了解、透彻地咨询,才能明白事情的真相;能够辨明别人话语里的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甚至是说话者当时所处的环境、背景,才能明白事情的原委与过程。
通过对具体事情的具体分析,就能够对一个人有一个具体而深刻的印象,其性格的善恶、道德的优劣、品性的高下就一目了然。
长期以来很多人把“执两用中”当做折中主义加以批判,这完全是一种曲解。诚然,从表面形式上看,“恶”与“善”乃是相反的两种倾向,而“中”必然处于这两者之间。但是,若从价值实质而论,“中”绝不是“恶”与“善”两者之间在数量上无原则的对半折中,而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合乎客观规律、适得事理之宜的最佳点,在正确与谬误的对立关系中,“中”代表恰当。其实,孔子说得很清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如果认定他是在提倡“善”与“恶”之间的折中而取其中性,岂非荒谬绝伦之至!
“执两用中”系由“执中”发展而来。先民在长期实践中发现,一切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所以办理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分寸。只有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做到适当的程度,才能达到最佳的预期效果。这个最适当的程度就叫做“中”,若能恰到好处地掌握住适度,就叫做“执中”;偏离了这个度,就是“失中”。由于用适中的方法办事能符合实际而收到最佳的效果,所以“中”就含有合宜、正确之意;又因为用“执中”的方法处理人事是最公平合理的,所以“中”又含有中正、公正之意,当把“执中”的方法从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时,就叫做“中道”。尧、舜、禹都把“允执其中”作为世代相传的治国方法,就是要求实事求是地坚持中道来治理国家,孔子在全面继承中道的基础上,又以托古的方式把舜的治国方法概括总结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样把“执两”与“用中”对立统一起来,既丰富了中道的内容,也提升了它的理论高度。
《易传》阐释“古经”义理也十分强调“执两用中”、“中正”、“中行”。学界有人说,在孔子的中庸思想里,其实有一种内在的生态思维:“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主要意味是“礼义”,“中和”的基本意蕴是“天人相应”、“天人统一”。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执两用中”可以说是实事求是,但又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善恶中间的平衡点,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全面掌握事情的好与坏,把最适合的办法和政策施用于民。要明白事情的好坏,还要知晓主要和次要,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做出最合适的决定。这既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又是杰出的领导艺术。要真正做到,当然得有非同一般的大智慧。
我们知道,凡事均有两端:或动或静,或刚或柔,或进或退,或扩展或收缩,或变动或稳定,或生产或消费,或阴或阳等等。要“执两端而用其中”,还要理解“两”的含义。
中国人谈对立的时候,最简单的办法是将它分成两种:一个是“两”,一个是“二”。
“两”本来是古代车上的小部件。车子前面有根杆,杆上挂下来卡住马脖子上的东西,那个东西就叫做“两”。中国哲学里面把互相并列的对立关系归类为“两”。“两”就是并存,好比“左右”,左边跟右边一样,只是一个在左一个在右,是并列的关系。比如企业和客户,就是“两”,是并列关系。
“二”也是指两个东西,但是“二”是有主从关系的。比如我们说“二把手”,意味着还有“一把手”在上面,“二”所表示的就是一个主从关系。按照这种说法,朱熹的所谓“理”和“气”就是“二”,理主气从,不是“两”。而“雌雄”、“男女”、“损益”、“增减”、“进退”才是“两”,并列关系,没有主从关系。“执两”要注意不把主从关系的“二”混进去当做“两”。比如企业领导者和下属是“二”,不是“两”,是主从关系,不是并列关系。
这样,“执两”人们并不太难掌握了,只要不把“二”误当成“两”就可以了。要“执两端而用其中”,真正有难度的是“用其中”,也就是如何根据事物的具体结构、状态选择实际有效的“中正”方案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