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才是正确的选择

3.适度才是正确的选择

一饮一食皆有味,然而孔子却说饮食者“鲜能知味也”,为什么呢?因为饮食者大多“过”或“不及”。“过”者以超越的态度将味消解、转换为生命的材料、工具等,而“不及”者匆匆忙忙把饭吞进去,而不回味、不思想。“过”与“不及”尽管有差异,但都是食而不知其味。

《中庸》寻求的是饮食而知味。知味的办法就是消除对饮食的思想超越(“过”)以及食而不思想(“不及”),就是回到饮食本身,在饮食中让味到来(“回味”)。就对道的理解、把握(即知“道”)而言,则须消除以言、知“过”道,以及沉溺于“身”而“不及道”,从而如饮食知味般“身”入“道”、“道”入“身”,而得以知“道”之味。道入“身”才使道得以“行”,得以“明”,此即破除“过”与“不及”,适应中庸之法。此是“味”之方法论的秘密。

《百喻经》里讲了一个“愚人食盐”的故事,说的是一个愚人到别人家里做客,夹了一筷子菜,觉得味道淡了些,便告诉主人,主人往菜里加了半勺盐,愚人再尝,觉得非常好吃,味道鲜美无比!于是,愚人想,主人只是往菜里加了半勺盐,菜就如此鲜美,若是再加几勺,那肯定是天宫佳肴之味了!于是,愚人趁主人没留神,偷偷地又往菜里放了几勺盐,结果呢?咸得他苦不堪言。

这则故事同样告诉人们,适度才是正确的选择。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若是在纠正偏差时,分寸把握不当,力度不够或者过猛,都将会事与愿违,从而陷入新的失误与偏差之中。心正行则正,心偏行则偏!无论对谁,无论解决处理任何事,都要心正、心清、心公,否则,就不可能“执中”。

偏激要不得。无论碰到什么事、什么情况,要冷静,不能出现偏激的心理。如果出现偏激的心理,头脑就会发热;头脑一发热,什么过激的话都有可能说出来,什么过激的事都有可能做出来。

偏废同样要不得。面对事务,不能凭自己的好恶去处理,更不能依自己的恩怨情仇去解决。

任何能力的获得都需要训练学习,“知味”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应“志于学”,哪怕自己已经功成名就了,甚或年岁大,记忆力减退了,也应该不忘学习,持续悟“道”。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提高“知味”的能力,才能让人生之灯永远明亮。

这就需要善动脑,能举一反三;善联想,能触类旁通;善推理,能以近制远。听于无声,见于无形;尝一滴之咸,而知沧海之性;窥寸隙之光,而见日轮之体。品味而不“回味”,很难真正地享受到味道之美、之鲜。人不应似蚂蚁,只会去收集;也不应似蜘蛛,只会从自己肚中抽丝;人应如辛勤劳作的蜜蜂,采集百花之蕊,酿造出人见人爱的香甜蜂蜜。在对比中品味而感恩,在实践中知味而奋进,在总结创新中体味而发展。只有抱着乐观向上的态度体味人生,才能真正地享受生活,享受成长、享受发展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