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内心的肆无忌惮

3.去除内心的肆无忌惮

中庸的本质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和大局观。君子以仁为本、以和为贵、以公为心,知道遵循人伦道德和自然之法则。而小人不同,他们以私欲为中心,以利益为上,以占有为快乐,肆无忌惮。他们没有责任心和社会公德,更不懂得人伦道德和自然法则。

武则天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因美貌可人深得太子李治的欢心。但在唐太宗临死之际,为避免殉葬,不得不到感业寺做了尼姑。唐太宗死后3年,唐高宗李治把武则天再度接回到宫里。

武则天聪明伶俐,对王皇后谦卑有礼,对唐高宗百般奉迎,不久被封为昭仪。这时的武则天,又有了新的奋斗目标,那就是晋身皇后。

王皇后生性骄傲,对左右宫人态度严厉,其母亲柳氏更是因贵为皇后之母,出入后宫毫不顾忌礼节,因此宫女们多有怨言。机敏的武则天明白,对于懦弱寡断又宽厚仁慈的唐高宗,靠外力去劝说他废后是万难成功的,唯一的办法是要让唐高宗自己通过某事来做出推理决断。

公元654年,武昭仪怀胎十月,满望生个儿子好继大统,不料生下的竟是个女儿。大失所望之余,忽然想出了一个废掉王皇后的计策来。

一日,武昭仪在宫中闲坐,忽报皇后驾到。武氏便叫过宫女密嘱数语,自己却闪入侧室躲了。王皇后见武氏不在,便就座等候,蓦听床上婴儿啼哭,就抱起来哄了一阵,待婴儿又睡着后才放回床上,离宫回到自己的住处。

武则天见皇后已回,就从侧室出来,悄悄走到床前,启开被子,狠了心肠,咬了咬牙,竟将亲生女儿扼死。然后仍用被子盖好,专等唐高宗驾到。

不一会儿,即有使者来报皇帝驾临。武氏与平日一样,笑脸恭迎,谈笑献媚。过了一会儿,唐高宗对着床问武氏:“女儿还在熟睡?”武氏故意回答说:“熟睡已多时,现该让她醒过来了。”便令侍女去抱起来。

那侍女掀开被子一瞧,吓得半晌说不出话来。武氏故意催促:“莫非还是熟睡?赶快抱起便醒了!”那侍女才说了个“不”字。武氏故意装作不解,自己前去抱孩子,手还未碰及女婴,口中却已号哭起来。

唐高宗被弄得莫名其妙,走近床去仔细察看,才知道那活泼泼的宝贝女儿竟已变作一个死孩了,难过得泪流满面。

武氏故意哭着问侍女道:“我往御花园采花,不过片刻工夫,好好的一个孩子,怎会被闷死?莫非你们与我有仇,谋死我女儿么?”

众侍女慌忙跪下,齐称不敢。武氏又道:“你等若都是好人,难道有鬼来谋命么?”

众侍女这才恍然大悟,一片齐声道:“只有正宫娘娘到此来过,婴儿啼哭时她还抱起来哄逗了一会儿。小孩没声息时她才走。”

武氏一听,故意顿足大哭,带泣带诉,声声怨自己命苦无女。唐高宗却已坚信王皇后下毒手谋杀了自己的亲生女儿,断然决定要废去王皇后了。这时,武氏又故意说:“废后是件大事,陛下不可随便决定,尚需由大臣们好好商议。王皇后只是对妾不满,宁可逐妾,也不能废后呀!”

然而,唐高宗自己推理决断了的事,哪是旁人言语可以轻易“劝”回头的?他对武氏道:“朕意已决,卿勿再言!”武则天表面上一片茫然,内心里却通明透剔,高兴无比。

此时的武则天还只是一个昭仪,距离皇后的位置还差很多。为了能实现晋身皇后的目的,靠普通的手段是很难奏效的。她“无忌惮”,逆人伦的常规思维模式而动,杀死自己的亲骨肉,从而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孔子强调,做君子不做小人。小人有两大缺点:第一,反中庸;第二,肆无忌惮,就是完全不按照规矩办事,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们做事随心所欲,无规矩无责任心,以自我为中心,以一己私利为目的,根本不懂得什么是中庸,甚至嘲笑中庸!因为他们以欲利为目的,所以不会考虑尺度的问题。

齐桓公姜小白,春秋五霸之一,功成名就之后,淡了从前的雄心壮志,日渐昏庸起来。易牙就是在这时候,以一名厨师的身份来到他的身边。

易牙名巫,也称雍巫或狄牙,是宫廷的厨师,烧得一手好菜。齐桓公最宠爱的女人长卫姬,得了一种怪病,食欲不振,日益消瘦,全国的名医都请来看过了,也吃了很多药,病情长久不见好转。易牙就自告奋勇,为这妇人做了一次饭,长卫姬吃了几口之后,竟然胃口大开,风卷残云吃了个精光。连着吃了几天易牙所做的饭菜,身体就康复了。易牙征服了长卫姬的胃,再加上长卫姬的“枕边风”和当朝大臣竖刁的力荐,齐桓公对易牙另眼相看,到哪里玩都带着易牙。

有一天他对易牙谈及天下美味,齐桓公遗憾地说:“我吃尽了天下的山珍海味,就是人肉没有吃过。听说人肉很好吃,不知是不是真的?”这本是一句玩笑话,说笑过后,齐桓公早就忘了,易牙却上了心。

他回到家中,看到三四岁的小儿子皮细肉嫩,就磨刀霍霍杀了儿子,做了一盘蒸肉,第二天一大早送给齐桓公品尝。端上桌来一看,那肉鲜嫩无比,酷似乳羊而胜过乳羊,不由得胃口大开。桓公狼吞虎咽,转眼间把那盘肉吃个精光。食罢赞不绝口,问易牙:“这是什么肉,味道这么鲜美?”易牙不敢欺君,只得实话实说:“这是贱臣小儿身上的肉。臣听说过,‘忠君的人,不顾其家’。心想主公尚未尝过人肉的滋味,所以把儿子杀了,献给主公品尝。”桓公听罢,心里很不舒服,半天没言语,示意让易牙退下。桓公转念一想,易牙这么干,虽然太不近人情,但他为了自己肯杀死自己的亲骨肉,表明他爱自己胜过他的亲生儿子,这样的人绝对可靠!于是晋升易牙为国务大臣。从此,易牙就成了齐桓公心目中仅次于相国管仲的人物。

在反中庸者的心中是没有“忌惮”的,只要能够实现自己的目的,什么妻子、孩子都可以抛弃不顾。

管仲病重之后,齐桓公问他:“你死后群臣之中谁可做相国?”管仲说:“知臣莫如君。”桓公说:“易牙这人怎么样?”管仲回答说:“他杀死自己的儿子来迎合国君,不合人情,不能任用。”齐桓公听管仲说不能亲近易牙,很奇怪,便问:“易牙为了让我品尝人肉的滋味,杀了自己的儿子,这说明他爱我超过爱他的儿子。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怀疑的?”管仲回答说:“对于自己的儿女,人们没有不倍加爱护的。易牙能把自己最心爱的小儿子杀了,对您又会怎么样呢?”

管仲病逝后两年,齐桓公于公元前643年蹊跷地病重不起,易牙和另两位奸臣废太子另立,把齐桓公关入深宫,四周用高墙围住,不给他饭吃。饥肠辘辘的齐桓公饱尝了从天堂到地狱之间的痛苦落差。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豪杰,却栽在易牙这样的反中庸的小人手里。齐桓公临饿死时,不知是否会想起相国管仲的话。

世界上最重要的不是规律或规则,也不是外部的形式、程序、等级,而是内心是否“中庸”。如果内心不正、自心不诚,那么在生活中对中庸的坚守也不可能做到。君子最大的敌人不是修身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障碍,而在于去除内心的欲望恶念和肆无忌惮。我们应当“三省吾身”,防止贪、欲,戒除一味求大、损人利己的贪念,这才有可能使自己远离小人,逐渐修成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