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中庸需要内在的自觉性
2025年09月15日
1.践行中庸需要内在的自觉性
颜回为人处世选择了中庸之道。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而真正继承他衣钵者,颜回几人而已。原因何在呢?在于颜回选择并终身实践中庸。
作为孔门的高足,颜回经常被老师推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在中庸之道方面也不例外。一旦认定,就用心体认,坚定不移地坚持下去,这是颜回的作为,也是孔圣人的风范。他“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而一般民众则“鲜能久矣”。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克己复礼”著称,他“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不改其乐也”(《论语·雍也》),他的这一品格无疑是他能够施行中庸的根本原因。
颜回还是一个信念坚定的人,他的一个优点是沉默不语——听老师讲道,却终日不语。为什么不语?他在思考如何把老师的雄才大略应用于具体实践当中。所以,孔子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而颜回是一个实践家、践行家。孔子有颜回所不及的地方,而颜回也有孔子所不及的地方,可谓教学相长。
中庸之道在颜回身上的体现,一方面是“回不改其乐也”,当然孔子也不改其乐,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这乐是大快乐——充沛于心的智慧快乐和审美愉悦,这就是中庸。坚持中庸之道就在于不走极端,甚至在苦中也能感觉到乐,而在乐中能意识到危险的临近和忧患的到来。
很多人把规律或道当做外在的一种强迫,总是要不断地要求自己警告自己被动地接受道,但是当把这种外在的强迫性变成了一种内在的自觉性,再去实行道的时候,人就充满了本真的快乐。
《中庸》第八章是针对前一章那些不能坚持中庸之道的人而言的。以孔门高足颜回为例,说明颜回对中庸之道的坚定不移,符合孔子“吾道,以贯之”的风范,同时也说明只有化外在的强迫性为内在的自觉性,才能坚守中庸的完美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