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1.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道不可须臾离的基本条件是道不远人。道的智慧虽然精深,但是我辈凡人还是可以体会的。实际上,真正的大智慧、大觉悟,就蕴藏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有了改进的态度并选择了有效的方式,对道的体会和获得并不困难。

道无处不在。从自然现象来说,满目青山是道,茫茫大地是道,浩浩长江是道,潺潺流水是道,青青翠竹是道,郁郁黄花是道,满天星斗是道,皓月当空是道,骄阳似火是道,好风徐来是道,皑皑白雪是道,细雪无声是道;从社会生活来说,信任是道,关怀是道,平衡是道,适度是道;从心理状态来说,安详是道,睿智是道,无求是道,无伪是道;从做人来说,善意的微笑是道,热情的帮助是道,无私的奉献是道,诚实的劳动是道,正确的进取是道,正当的追求是道;从审美意识来说,空灵是道,含蓄是道,淡雅是道……

你若带着慧眼寻找这些有关生命的真理,除了辨识和领悟外,就是认识那些在小事中说出道理的哲人,在道中阐释生活的智者。

所以,中庸之道不是空泛的,是人们可以掌握的,是我们体会中庸的必经之路。

《论语》中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多么具体的指导;又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所说的又是多么全面而细致。

孔子讲因材施教,就是想适应不同人的禀赋,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导使人们体会到道。他之所讲都是具体的,可以实践的。也唯其具体且可以实践,所以也就更接近于道。我们要通过生活上、事业上的每一件事去接近道、实践道。

道不仅是用来体会,还是用来身体力行的,而且不仅要身体力行,还要坚持如一,要以德义之勇坚持持守。所以才有“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总之,中庸之道是朴素的、温暖的、贴近人心的,它历数千年社会变迁而永葆鲜活,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如果你得逢机缘接触到它,并且有足够的悟性领会了它,它就可以为你解忧,让你找到真实的自己,明确生活的方向。掌握住根本,然后实行之,就能真正体味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