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不放弃追求的目标
一般人在一个月(“期月”)之内就可能违背中庸之道,而颜回永远坚守中庸之道。颜回之所以能很好地践行中庸之道,是因为他用内在的自觉性,把中庸之道当做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时刻不放弃。
无论学道,还是习艺,时刻不放弃追求的目标,坚持始终如一,认准了就干下去,不改初衷,自然会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真如俗语所说,老天不负有心人,百炼成钢,功德圆满。
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在其不朽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里,写了唐僧师徒一行西天取经的故事。《西游记》里所写的孙悟空等人物都是作者虚构的,那些降妖除怪的故事也都是作者虚构的。但在历史上,唐僧实有其人,取经也确有其事。
唐僧,就是玄奘,因他精通印度佛学中的《经藏》、《律藏》和《论藏》,而被誉为三藏法师,所以又称唐三藏。
玄奘出生于一个官吏家庭,全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隋朝政府在洛阳考选和尚,他在13岁时便被破格录取而出家当了和尚。唐朝初年,他去四川研究佛经,发现汉文佛经译得不完全、不准确,越研究,感到疑问越多,便学习了梵文,决心到佛教发源地——天竺去求取真经。

为此,他又来到了长安,邀约了同伴。本来准备启程了,可是,由于当初唐朝初建,突厥经常骚扰边境,朝廷便严禁私人出境,出国申请未被官府批准,原来约好的伙伴都不愿意去了。但这丝毫也动摇不了他西天取经的决心。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从长安出发,混在返回西域的客商里,过了玉门关,然后便孤身西行。
可是,他刚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县),便被都督李大亮看管了起来,硬逼着他沿原路返回。
后来,在一位好心和尚的帮助下,才连夜逃出了凉州。
快到玉门关时,他骑的马累死了。玄奘过了五座烽火台后,便进入了荒无人烟的莫贺延碛(音qì)沙漠,这就是号称八百里流沙的大戈壁滩。
他艰难地走了一百多里路后,实在口渴难耐,停下来喝水时,一不小心,皮囊里的水竟全都泼光了。极目所见,茫茫沙漠,一望无际,哪里还找得到一滴水呢?他咬着牙,又极度艰难地走了五天以后,感到天旋地转,昏倒了。到半夜,刺骨的寒风才把他给吹醒了。天亮了,他突然看到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就有一块绿洲,便踉踉跄跄地奔了过去。果然有嫩绿的青草,清清的泉水。“阿弥陀佛”,终于得救了!
经过半个多月的苦难历程,玄奘才走出了浩瀚的沙海,来到了高昌国(在今新疆境内)。高昌国王听说唐僧到达,不仅派了使臣去迎接他,而且还请他讲经说法。
最后,玄奘经过千难万险,终于来到了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走进天竺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受到了一千多个手捧着香和鲜花的和尚的热烈欢迎。
当时,那烂陀寺已经有七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了。寺内常有僧众一万多人。寺的住持(当家和尚)戒贤是位年过百岁的佛学权威,早已不讲学了。但是,这位佛学权威却被唐僧西天求取真经的精神所感动,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情谊,特意收玄奘为弟子,特地为他重开讲坛,用了15个月的时间,亲自给他讲解了最高深、最难懂的佛经《瑜珈论》。
在这里,玄奘用了五年的时间,精研了佛学理论。在寺里,除戒贤精通全部经论外,在10000多个和尚里,能通晓20部的仅有1000人,能通晓30部的仅有500人,能精通50部的仅有10人,而玄奘就是10人中的一人,成了博学的佛学大师。
公元636年,玄奘辞别了戒贤,外出游学。他沿着恒河先到了现在的孟加拉国,沿着印度半岛东岸南下,到了和现在的斯里兰卡隔海相望的达罗,又沿着印度半岛西岸北上,访问了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阿旃(音Zhān)陀石窟,并曾一度深入印度半岛的腹地。然后,又西进到现在的巴基斯坦,再沿着印度河北上,到了现在克什米尔南部的查谟,并在这里留居了两年,进行佛学理论研究。玄奘的声誉传遍了整个天竺,被公认为天竺最博学的佛学大师。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带着六百五十多部佛经,历时18年,跋涉五万余里,经西域回到了长安。
这天,长安城人山人海,路两边摆满了香案和鲜花,锣鼓喧天,僧尼数万人排成长队,热烈迎接这位到西天取经凯旋的伟大英雄,并把他带回来的经卷和佛像安放在弘福寺里。
唐太宗被唐僧取经的精神所感动,特地派了宰相房玄龄去长安把他迎接到洛阳行宫里来,召见了他,极有兴致地听他诉说了西域和天竺的见闻,并劝他还俗,帮助自己治理国家,玄奘不肯,婉言谢绝了。
三月初一这天,玄奘从洛阳回到了长安。不久,便先后在弘福寺和慈恩寺主持译场,并在慈恩寺修建了大雁塔,作为储经之用。经过二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他和译员们译出了佛经75部,共1335卷。另外,他还和辩机和尚一起,共同编写了《大唐西域记》。这部游记记叙并描述了包括现在的我国新疆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的地域地貌、城市风光、风俗民情、名胜古迹、宗教文化、历史人物和传说故事,材料丰富、内容翔实、文笔严谨、准确可靠,早已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对研究中亚、南亚和中国西部的历史、地理和经济、文化,有极为重大的学术价值。
唐玄奘的难能可贵,就在于有去有回有始有终,所以他成了万世的表率。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是时刻不放弃追求目标的积累所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就是刻苦修习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