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尊重人的原则去治理人

2.以尊重人的原则去治理人

孔子在这里讲到了为君之道,主张应该把各有所长的贤能人士请到自己的身边,给各种各样的贤才能人以必要的尊重,用尊重、亲近人的原则去治理众人。

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的国家。这同国君魏文侯(魏斯)尊重贤能是分不开的。他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器重品德高尚而又具有才干的人,广泛搜罗人才,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因此,许多贤士能人都到魏国来了。

魏国有一个叫段干木的人,德才兼备,名望很高,隐居在一条僻静的小巷里,不肯出来做官。魏文侯想同他见面,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方法。有一天,他坐着车子亲自到段干木家去拜访。段干木听到文侯车马响动,赶忙翻墙头跑了。魏文侯吃了闭门羹,只得怏怏而回。接连几次去拜望,段干木都不肯相见。但是,魏文侯对段干木始终非常仰慕,每次乘车路过他家门口,都要从座位上起来,扶着马车上的栏杆,伫立仰望,表示敬意。

有一次车夫问他:“您看什么呢?”魏文侯说:“我看段干木先生在不在家。”车夫不以为然地说:“段干木也太不识抬举了,您几次拜访他,他都不见,还理他干什么!”魏文侯摇了摇头说:“段干木先生可是个了不起的人啊,不趋炎附势,不贪图富贵,品德高尚,学识渊博。这样的人,我怎么能不尊敬呢?”后来,魏文侯干脆放下国君的架子,不乘车马,不带随从,徒步跑到段干木家里,这回好歹见了面。魏文侯恭恭敬敬地向段干木求教,段干木被他的诚意所感动,给他出了不少好主意。魏文侯请段干木做相国(当时一国的最高行政长官),段干木怎么也不肯。魏文侯就拜他为老师,经常去拜望他,听取他对一些重大问题的意见。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人们都知道魏文侯“礼贤下士”,器重人才。一些博学多能的人,如政治家翟璜、李悝,军事家吴起、乐羊等都先后来投奔魏文侯,帮助他治理国家,魏国很快就富强起来了。

除了尊重、亲近人,孔子还主张用人要讲究宽容,要“改而止”。

春秋时期,秦晋两国都是诸侯中的强国,都为称霸天下明争暗斗。秦穆公听说晋文公病死,就决计乘机攻打晋的盟国郑国,当时秦国的智囊人物都坚决反对。他们认为:郑国离秦千里之遥,奔袭郑国付出的代价太大。而且兴师动众,必然走漏风声,结果不会理想。但秦穆公感到,是他几次帮晋国平定了内乱,连其国君都是他立的。按理说,他应是诸侯之首领,但晋国并不认可。既然如此,何不以武力慑服呢?于是他固执己见,仍派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率领大军,直奔郑国。当大军行至半路,郑国的牛贩子弦高听说去打自己国家,急中生智,牵来20头肥牛迎上前去,并声称郑国国君得知秦军出师,特派他前来慰问。孟明视误以为郑国已有准备,就对弦高说:“我们此次出师,是进攻滑国的,与郑国无关。”随即改变计划,攻下滑城,灭了滑国。

与此同时,秦军出师的真实意图被晋国获悉。晋国新任国君晋襄公为提高自己的威信,并消除大臣们的惧秦心理,就亲率大军埋伏在崤山。待灭滑的秦军满载而归路经崤山时,晋军突然如从天降,迅猛冲来,秦军顿时大乱。晋军又乘胜追杀,秦军全军覆没,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也都做了俘虏。晋襄公本想杀掉孟明视等三员大将,但其后母文赢是秦穆公的女儿,她劝襄公把他们放回了秦国。晋襄公乃至孟明视等人都满以为秦穆公会亲自杀掉败将,万没想到秦穆公不但不杀他们,还亲自到京郊远迎。孟明视等一见秦穆公,马上跪下请罪。而穆公赶忙把他们扶起来,还流着眼泪说:“这都怪我当初不听大臣们的话,执意派兵,害得你们受委屈。”并表示:“胜败乃兵家常事,望你们不忘国耻,发愤图强,以报仇雪恨!”随后继续让他们掌握兵权。孟明视等感动得热泪盈眶,发誓效忠君王,为国报仇。

此后,孟明视三人在秦穆公的大力支持下,招兵买马,很快又组建起一支新的队伍。一年后,孟明视认为可以对外作战了,就征得秦穆公同意,去报崤山之仇。结果,刚刚交战,就被晋军打得七零八散。孟明视异常悔恨,觉得无脸再见秦穆公,而秦穆公也不会再饶恕他。但当他灰溜溜返回秦国时,秦穆公依旧迎接他,仍把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并让他一如既往地掌握军权。

两次的惨败,两次的宽容,极大地感动了孟明视。为了东山再起,他变卖家产,抚恤阵亡将士家属,亲自招募兵将进行训练,深入军营,与士兵同甘共苦。不久便又组建了一支纪律严明、士气旺盛、兵精将广的军队。两年后,他再次挥师东进,结果大获全胜,报了仇,雪了耻。

不以一失掩大德。秦穆公异乎寻常的举动,深深感动了孟明视等败将的心,他们怎能不奋勇杀敌、竭诚相报知遇之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