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使臣以诚,臣事君以忠
人随时随地都离不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与万物打交道,以诚心待物,这是处理人与物关系的根本态度。以诚待物就是尊重万物,同情、爱护和理解万物,以天地化育之道促成万物的生长发育,而不是相反,即不是将万物视为与生命无关的外在之物去役使、去控制、去破坏。“尽物之性”就是使物性得到实现而不要受到伤害。物各有性,物性是物之为物者,也是物的内在价值之所在,人不仅应当尊重物的价值,而且要从人性的自我反省出发体认其物性,这就是人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人的价值的实现。人与物本来都是自然界生命整体中的组成部分,由于人能够推致而实现其诚性,认识到天地化育之道,因此承担起“赞天地之化育”的使命,成为自然界之中特殊的一员,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人如果真正这样做了,即完成了“赞天地之化育”的使命,那么,人就可以“与天地参”,即与天地并立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也就确立了。这才是人的主体性之所在。

对物要诚,对人也应当如此。《中庸》认为,至诚之人可以感召他人,充分发挥其天性,从而取得非凡的成绩。
怎样处理君臣关系,这在古代政治层面上是一个根本问题,而《中庸》的解答方案,是要求双方都要有至诚的精神,这是一种“诚”和“忠”的双向伦理关系。俗话说以心换心,即使是上下级关系,也要使人以“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换来对方的忠诚效劳。
三国时期刘备与诸葛亮这一对搭档,可以说是“君使臣以诚,臣事君以忠”最为典型的例证。
“三顾茅庐”是刘备求才的佳话,其所以千古流传是由于它展现了刘备的求才之心切,爱才之德盛,而且礼数感人。也正因为刘备有茅庐三顾,才有后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三顾茅庐”那种诚心访求人才、尊重人才、尽礼待人的态度确实是感人的。刘关张兄弟三人“一顾”时,关羽、张飞两人都有点不耐烦。急性子的张飞说:“既不见,自归去罢了。”刘备说:“且待片时。”又等了一会儿,确实无望,关羽说:“不如且归,再使人来探听。”兄弟三人这才离去。“二顾”时,张飞开始发脾气了:“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刘备劝说一番,三人又一同出发,可还是没见着。“三顾”时,关羽张飞都极不高兴,关羽话说得很轻却落得很重:“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徒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张飞则更按捺不住,准备动武:“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烦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但是刘备却意念坚定,一面呵斥张飞的鲁莽,一面对关羽说:“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牙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为了求得诸葛亮,别说“三顾”,恐怕再多几次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去请的。
一连两次都扑了空,第三次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诸葛亮。刘备立即谦逊地请教:“现在汉朝崩溃,天下大乱,权臣控制朝政。我不度德量力,想伸义于天下,完成统一大业,恢复汉朝的统治,但由于才疏德薄,屡遭挫折,至今一无所成。不过,我并未因此而心灰意冷,还想干一番事业,希望先生为我谋划。”
诸葛亮为刘备诚心尽礼的态度和正义的雄图所感动,便决心倾其所能以报知己。于是他毫无保留地对当时天下形势从政治、经济、军事、地理、人事等方面进行了精辟分析,并为刘备具体谋划了战略目标、战略步骤,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后赞叹不已,相见恨晚,于是热诚地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成就大业。诸葛亮慨然应允。
刘备求得诸葛亮后说:“我得孔明,如鱼得水。”诸葛亮一到刘备军中,刘备不仅礼待如兄弟,而且即刻委以重任,言听计从。诸葛亮见刘备如此器重自己,就放开手脚,尽力施展自己的才华。首先帮助刘备扩大军队,很快由几千人发展到上万人,又广纳人才,结好地方,使一生受挫折的刘备又看到了希望。建安十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对刘、吴集团虎视眈眈。
诸葛亮自告奋勇,前去游说孙权联合抗曹,导演了“赤壁之战”,使曹操败北。这样,三国鼎立的局面就形成了。
赤壁大战后,诸葛亮积极谋划,并不辞劳苦,亲自征战,使刘备出兵占领了荆州以南的地区,继而又占领了益州。建安二十二年,诸葛亮又在定军山大破曹军,使刘备一举占领了汉中。为了稳定社会、革新政治,诸葛亮严格执法,惩处豪强,任人唯贤。刘备得荆州,进益州,据汉中,建蜀汉,都与诸葛亮竭忠尽职分不开。

由于刘备器重、尊敬、礼遇诸葛亮,致使诸葛亮不但在刘备生前尽心尽力,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更是以仲父之身、慈母之心辅佐后主刘禅。
诸葛亮在名垂千秋的《出师表》中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感慨流涕之余,响亮地提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口号以表忠心。辅佐后主期间,面对着刘备东征失败后的现实,诸葛亮稳定秩序、恢复经济、重振军威的担子很重,他不辞辛劳,注重以法治国,严明法纪,并大力实行“务农植谷、闭关息民”的政策,整修水利,奖励农耕,在很短的时间内,使蜀国经济又有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为实现刘备统一中原的遗愿,诸葛亮更是不顾年迈体衰,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最后抱终天之恨,病逝于北伐前线。
诸葛亮鞠躬尽瘁追随、报答刘备,充分体现了“臣事君以忠”,当然,这是以刘备“使臣以诚”为前提的。同样的关系也见于刘备与关羽、张飞、赵云等诸多部下之间。可见,这种双向互动在人际关系中是多么重要,任何一方的冷漠都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寒心和无动于衷,那样,就不会出现任何令人感动的情谊,也不可能共同创造出令双方都满意的事业来。